股融通配资,线下配资平台,线上股票配资炒股,10大配资公司

開放共享 讓大型科研儀器“忙”起來

信息來源:科技日報更新時間:2023-02-10

    在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高端電子顯微鏡50%以上的機時由青年科學家使用。通過高端電子顯微鏡服務,該所2021年度取得26篇SCI論文成果,其中16篇由青年科學家完成,占60%以上。

  這不是個例。如今,青年科研人員已成為中科院1萬多臺(套)大型科研儀器的主要用戶。

  “通過推進大型科研儀器開放共享,破除稀缺資源壟斷,讓青年科研人員能夠找得著、用得上最先進最高端的科研儀器,盡快將科研思路轉化為科研行動,進而形成科研成果?!眹铱萍蓟A條件平臺中心主任蘇靖日前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說,近年來,通過深化改革和制度創新,公共財政投資形成的大型科研儀器開放共享取得積極進展。

  不僅在支撐保障重大科研成果產出方面收獲頗豐,高校院所還通過建立開放共享的儀器中心,幫助企業降低研發成本,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成效。

  就在不久前,2022年中央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單位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開放共享評價考核結果出爐:參評的科研設施與儀器運行和開放共享情況總體較好,在推動產業技術創新、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等方面成效顯著。

  從“為我所有”到“為我所用”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加強科技基礎能力建設,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大型科研儀器等科技基礎條件資源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科技創新的重要基礎保障。持續推進大型科研儀器開放共享,對提升國家創新整體效能、服務國家重大科技創新意義重大。

  近年來,高校院所對開放共享的認識發生根本轉變,從注重“為我所有”到注重“為我所用”,從“重建設輕管理”到“重統籌看績效”,管理體系不斷完善。

  蛻變源于激勵約束并重的“年度大考”。自2018年起,科技部、財政部每年組織對近350家中央級高校院所科研設施與儀器開放共享情況進行評價考核,2018年—2022年共獎補692家(次)高校院所,撥付經費6.75億元,通報并督促整改60家。

  說到儀器開放程度和使用效率的顯著提升,就不能不提到河海大學。該校2018年參加評價考核時,大型科研儀器的平均年有效工作機時只有556小時,被評為“較差”。

  這個結果讓剛剛分管實驗室的河海大學副校長鄭金海感到“壓力山大”。該校并非不重視大型儀器的開放共享工作,也出臺了《河海大學大型儀器設備開放共享管理辦法》,建立了儀器購置論證和開放共享管理體系,怎么還會出現這種結果?

  究其原因,是政策制度執行不到位。比如,“學校儀器購置缺乏統籌,存在因引進人才購買大型科研儀器,事后儀器閑置的情況。一臺氣質聯用儀全年只開機3次,一臺制備液相色譜儀全年未使用”。鄭金海和同事調研走訪后還發現,學校部分儀器專業性較強,開放共享程度低;部分大型儀器精密程度高,使用效率高會引發較高的維護維修成本。

  直面問題,河海大學通過優化組織管理、完善制度建設、推進評價考核、創建大型儀器開放共享專項活動等措施,創造性提出“推、保、考、提、拉、改”6字工作法,大力提高大型儀器使用效率。僅2020年度,通過校內論證削減1/3以上的儀器購置,節省購置金額1136萬元;共享基金、維修基金的建立,為大型儀器開放共享解了后顧之憂;儀器設備使用機時、對外服務、科研成果等被納入績效考核……

  一系列“組合拳”接連出擊,河海大學打了一場漂亮的翻身仗。2021年,儀器平均年有效工作機時達到1223小時。2022年,河海大學在開放共享“年度大考”中獲得“優秀”。而這,只是新的開始。

  獎懲并重提升共享效能

  2015年至今,納入國家網絡管理平臺的原值50萬元及以上大型科研儀器數量從3.6萬臺(套)增至13.3萬臺(套);參加評價考核的中央級高校院所儀器開放率從50%達到100%。中央級高校院所儀器年平均有效工作機時從2015年的500多小時提高到2021年的1351小時;平均對外服務機時從不足50小時增至231小時。

  數字躍升的背后,離不開日漸完善的政策制度體系支撐,以及科研設施與儀器開放共享網絡管理體系的建設。

  2017年,科技部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發布《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開放共享管理辦法》,明確了開放共享相關主體的責任和重點任務。此后,全國高校和科研院所相繼制定2200多項開放制度,在開放共享的各個環節都有相應制度予以激勵和保障。

  “科技部還建立了集儀器預約、評價考核、資源調查、購置評議等功能于一體的科研設施與儀器國家網絡管理平臺,實現與全國事業單位資產管理系統的互通互用,指導推動20多個省區市和300多家中央級高校院所建立了在線服務平臺與國家網絡管理平臺互聯對接?!碧K靖介紹,覆蓋全國的跨部門、跨領域、多層次服務體系基本建成。

  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2021年,針對中央級科學事業單位改善科研條件專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申請的2.8萬臺(套)大型科研儀器,科技部、財政部等部門組織進行查重評議,7年來共減少重復購置4900多臺(套)。

  一方面,從購置源頭避免儀器重復浪費,確保財政資金“好鋼用在刀刃上”。另一方面,通過“獎優懲劣”,對儀器利用水平高、開放效果好的單位給予后補助獎勵,對儀器閑置浪費嚴重、開放效果差的單位通報批評、督促整改。

  在大型儀器設備開放共享評價考核中,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連續5年榮獲第一名。

  2003年以來,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蛋白質科學研究平臺為全國956個單位提供了2.1萬次分析測試及技術服務,總使用機時達到42萬小時。

  “為加強與所外單位科研合作,提升實驗技術水平,即便對于機時特別緊張的高端透射電子顯微鏡,也確??倷C時的20%對所外用戶開放共享?!敝锌圃荷镂锢硌芯克鞍踪|科學研究平臺主任韓玉剛表示。

  技術支撐人才是高端儀器高效運轉的關鍵?!捌脚_建立了以首席技術專家為引領,以高級技術主管為骨干的專職技術支撐隊伍,平臺工程師的平均薪酬要比研究和管理系列人員高20%?!表n玉剛說,平臺還將爭取和完成儀器研制、功能開發技術創新項目列為崗位等級晉升的一個重要指標,平臺自己研發的HOPE-SIM光電關聯成像技術、時間分辨率樣品快速冷凍技術已完成技術授權和轉化。

  讓越來越多的創新主體從中受益

  當前,我國大型科研儀器開放共享機制創新不斷取得突破,特別是在服務中小微企業創新創業方面表現亮眼。

  比如,北京、上海、浙江、山東等省市推出“互聯網+儀器檢測服務+創新券”模式,鼓勵研發企業使用創新券獲得大型科研儀器共享服務。2022年度,浙江省為企業提供創新券服務2.5萬次,使用創新券3.8億元,帶動企業相應研發投入11.8億元。

  值得關注的是,浙江省大型科研儀器開放共享平臺運用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實現了從購置評議—儀器入網—開放共享—運行監測—績效評價的全周期管理“一網辦”,從智能搜索—實時預約—費用支付(創新券抵扣)—結果反饋—服務評價的全流程服務“一指辦”。

  “針對大型科研儀器評議不夠科學精準的問題,平臺上線智能模塊,大型科研儀器購置評議從專家憑經驗判斷,轉變為根據同單位、同型號、同功能儀器數據分析后的客觀判斷?!闭憬】萍紡d基礎處處長夏昶祺說,平臺還安裝了近1萬臺大儀物聯網傳感器,實時分析每臺儀器的開機、運行狀態,有效提高大型科研儀器使用率20%以上。

  開放共享,正在讓越來越多的大型科研儀器“忙”起來。不過,站在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高度,大型科研儀器管理和開放共享仍有難題待解。比如,部分單位資產管理制度與開放共享工作尚不相適,資產管理制度側重于“管住”而非“用好”,未建立有效的開放服務收入分配機制等。

  “下一步,我們將打造科研設施與儀器開放共享‘升級版’,不斷創新管理機制和服務模式,更好地服務科技創新和社會需求?!碧K靖透露,具體舉措包括推進科研儀器購置、管理、服務、評價的全鏈條管理,引導高校院所進一步完善科研儀器管理制度,鼓勵高校院所與儀器專業化服務機構合作,深化新購科研儀器查重評議,促進國產儀器應用推廣,等等。

  記者了解到,未來,科技部還將圍繞腦科學、人工智能、生物育種等重點領域,打通科研儀器、科學數據、科技文獻、生物資源庫等科技資源共享平臺,形成科技資源共享合力,全力保障重大科技創新。


相關推薦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