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13日,《科學》雜志封面發表一項來自美國萊斯大學的研究成果,介紹了一種將甲脒碘基鈣鈦礦(FAPbI3)合成為超穩定、高品質光伏薄膜的方法。在85℃的溫度下,經過1000多個小時運行,FAPbI3太陽能電池的整體效率下降幅度不到3%。
研究人員表示,新方法實現了迄今最佳穩定性能,關鍵是在FAPbI3前驅體溶液中添加了一些二維(2D)鈣鈦礦。這些鈣鈦礦可作為模板,引導塊狀或3D鈣鈦礦的生長,為晶格結構提供額外的壓縮力和穩定性。
研究人員解釋道,鈣鈦礦晶體有兩種破壞方式:化學上可破壞組成晶體的分子;結構上可重新排列分子以形成不同的晶體。在用于太陽能電池的各種晶體中,化學性質最穩定的往往結構最不穩定,反之亦然。FAPbI3屬于結構不穩定的那種。
雖然2D鈣鈦礦在化學和結構上都比FAPbI3更穩定,但它們通常不太善于捕捉光線,因此不適合做太陽能電池材料。不過,研究人員推測,將2D鈣鈦礦作為生長FAPbI3薄膜的模板,可能會賦予后者穩定性。為了驗證這一想法,他們開發了4種不同類型的2D鈣鈦礦,并用它們制作了不同的FAPbI3薄膜配方。
結果顯示,2D鈣鈦礦模板不僅提高了FAPbI3太陽能電池的效率,還提高了電池的耐用性。沒帶2D鈣鈦礦模板的太陽能電池在空氣中利用陽光發電兩天后會顯著降解,而帶有2D鈣鈦礦模板的太陽能電池即使在20天后也不會降解。在帶有2D鈣鈦礦模板的太陽能電池中添加封裝層,穩定性將得到進一步提高。
新研究可降低制造成本,使結構簡化的太陽能電池板重量更輕、更靈活,可能會對光收集或光伏技術產生變革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