氚自持是未來聚變堆所面臨的關鍵核心問題,產氚包層是聚變堆實現氚自持和發電的關鍵部件。全國政協委員、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院長段旭如4日表示,為氚自持奠定必要技術基礎的中國氦冷固態實驗包層系統,將于今年3月正式啟動集成研發設計任務。這標志著系統進入具體實施階段,將為實驗包層制造、交付以及在ITER裝置上的測試運行打下堅實基礎。
中國氦冷固態實驗包層系統又稱“ITER實驗包層”,為我國自主掌握聚變堆包層系統技術并發展未來商用聚變堆的關鍵一環。該系統關系ITER工程測試目標,也是聚變能開發中的關鍵核心技術。值得一提的是,該系統是ITER唯一不共享知識產權的項目。
在中國國際核聚變能源執行中心的支持下,作為系統技術牽頭單位,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與各參與單位一道,經過十多年的設計與研發,攻克低活化鋼、功能材料和關鍵部件的制造工藝難關,驗證了中方ITER實驗包層方案的技術可行性,建立了符合ITER要求的核安全和質量保證體系,并培養了一支具有創新精神和國際視野的科研團隊。
ITER實驗包層項目是ITER為了驗證未來氚增殖包層技術可行性而設置的。中國、歐盟、韓國、日本、印度分別提出了氦冷陶瓷增殖劑、水冷陶瓷增殖和水冷卻劑鋰鉛實驗包層等概念進行測試。中國氦冷固態實驗包層系統在2015年率先通過ITER國際組織的概念設計評審,進入工程設計階段。2018年ITER用于實驗包層系統測試的窗口從3個減少到2個,這意味著實驗包層系統從6個減為4個。通過艱苦努力,中國氦冷固態實驗包層系統最終于2020年獲得測試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