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融通配资,线下配资平台,线上股票配资炒股,10大配资公司

掃平三大障礙,為糧食安全筑牢種業基石

信息來源:科技日報更新時間:2022-04-25

  種業安全,是事關百姓的民生工程,更是事關國家安全的系統性工程。截至2020年底,我國農作物良種覆蓋率在96%以上,畜禽核心種源自給率超過75%,良種對糧食增產、畜牧業發展的貢獻率分別達到45%、40%。

  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的農業界、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界委員時強調,種源安全關系到國家安全,必須下決心把我國種業搞上去,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

  種業安全,是事關百姓的民生工程,更是事關國家安全的系統性工程。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底,我國農作物良種覆蓋率在96%以上,自主選育品種面積占比超過95%,畜禽核心種源自給率超過75%,良種對糧食增產、畜牧業發展的貢獻率分別達到45%、40%,為我國糧食連年豐收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提供了關鍵支撐。

  筑牢種業安全根基面臨挑戰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仍需清醒地認識到,當前我國種源“卡脖子”等問題依然存在,科技筑牢種業安全根基還面臨三大障礙。

  首先,研發投入有差距。數據顯示,我國農業科技投入占農業GDP的比重只有0.71%左右,遠低于發達國家2%—3%的財政投入水平,也遠低于全國所有行業平均2.14%的投入強度,種業科技投入缺口更大,難以適應新時代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的新要求。我國種業企業多而不強,地域性“小舢板”多、全球領先“大航母”少,客觀上拉大了我國在生物育種等前沿領域與世界領先水平的距離。

  其次,科技成果轉化有堵點。高校、科研院所等種業科技研發主力,績效考核“重論文數量,輕成果應用性、實用性、推廣性價值”的現象依然存在,從而導致我國種業低水平、實質性派生品種多,新品種同質化嚴重,突破性品種少。同時,科技人員流動困難,政產學研合作相對零散,院企間“玻璃門”并未有效打破,從而拉低了種質科技創新和應用轉化的效率。

  最后,種業保護創新有弱項。當前,種業已進入“常規育種+現代生物技術育種+信息化育種”的4.0時代,我國現行植物新品種保護相對滯后,存在品種權保護范圍窄、原始育種創新有效激勵難、種質資源和先進育種技術引進機制不合理等問題,不利于種業原創性、前瞻性創新。同時,種業科研資源分散,種質資源散落在不同科研單位及企業,缺乏系統性種質資源庫、作物種質資源精準鑒定評價體系,難以形成對現有種質資源的有效保護。

  多措并舉打贏種業翻身仗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解決吃飯問題,根本出路在科技。當前,我們要錨定科技自立自強,打好種業翻身仗,筑牢種業安全的科技根基。

  第一,發揮新型舉國體制作用。實現種業科技從跟跑、并跑到領跑是新型舉國體制的題中之義。要充分集中中國科學院、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農業大學、中糧集團等科研院所、高校、企業,組建“卡脖子”技術無縫式協同攻關體,依托國家重點實驗室等載體,以大聯合大協作模式,優先攻關種質資源和育種“卡脖子”難題,疏通種業自立自強的堵點。

  第二,完善多元投入機制,提高種業研發投入強度。政府需提高種業研發資金的投入強度,可建立國家種業大基金+種業財政專項基金+種業銀團聯合體+財稅優惠等一體化的國家種業振興財政金融體系,重點支持基礎性、原創性、關鍵性技術研發,為種業振興提供穩定資金支持。尤其是,通過政府種業引導基金及事后財稅專項補貼等方式,鼓勵和支持企業提高種質研發投入比重,健全商業化育種體系,建立高水平制種、繁種、育種基地,打造世界級種業龍頭企業。

  第三,順暢成果轉化渠道。要建立需求導向的企業為主的創新協同體,建立和完善種質資源及技術成果有條件共享和權益按貢獻比例分配機制,引導種業科技成果和人才在種業院企間雙向有序流動,鼓勵院企共建國家級平臺,實現院企種業資源共建共享共用共同發展,打造“育繁推一體化”的現代農作物種業體系。深度推進種業科技領域“破五唯”,注重成果的市場應用價值,并將其作為科研人員離崗創業返崗的重要評價指標,激發人才創新創業活力。

  第四,保護多重種質資源。要盡早出臺實質性派生品種制度實施辦法,確立派生品種檢測技術標準,完善品種認定、復審及所有人權益保護制度等,加大審定品種撤銷力度,減少同質化品種,為種業科技自主創新、高水平創新提供法律保障。充分利用好國內第三次農作物種質資源全面普查機遇,以國家種質資源長期庫、畜禽水產資源保護場(區)為重點,完善種質資源分類分級保護名錄與分類分區保護機制,制定農業種質資源登記實施方案,重點引進作物起源中心和多樣性中心的優異種質資源,收集珍稀、瀕危、特有資源和特色地方品種,建立國家種質資源大數據中心,補齊創新鏈短板。


相關推薦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