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祖國大江南北,一派喜人豐收景象。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如今,我國水稻育種實現品質大幅提升,“中嘉早17”年應用面積穩居南方稻區第一位、米粉加工品質優良;小麥育種突破高產優質兼容瓶頸,優質強筋小麥“中麥895”累計推廣5100多萬畝,灌漿速率、耐熱性居黃淮麥區主栽品種首位;大豆品種高產廣適支撐大面積擴種,“中黃13”累計推廣超過1億畝,穩居全國推廣面積之首……
“我院把科技支撐糧食供給作為首要任務,緊緊圍繞種子和耕地兩大要害,部署推進‘強種’‘沃田’系列科技行動,有效支撐保障我國糧食產量實現‘十八連豐’?!?月28日,在中國農業科學院十年發展報告會上,中國農業科學院黨組書記張合成振奮地表示。
2017年5月26日,在中國農業科學院建院6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發來賀信。
“總書記的賀信對農業科技創新工作提出明確要求,為我院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院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堅持把學習貫徹總書記賀信精神作為全院改革發展的總方向、總目標、總要求、總抓手,牢記使命,強化戰略科技力量擔當,以服務國之大者為己任,開創了各項事業發展的新局面,奏響了農業科技自立自強的時代強音?!睆埡铣烧f。
今年6月8日23時,《自然》在線發表了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黃三文團隊的最新成果,該團隊首次獲得了番茄的泛基因組,找回了番茄育種中“丟失的遺傳力”。
今年7月22日,《科學》雜志在線發表了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周文彬團隊的最新成果。其在水稻中發現的高產基因能夠同時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和氮素利用效率,可提高作物產量30%以上。中國工程院院士萬建民說,該研究不僅發現了單一基因可同時調控多個重要生理途徑,還打破了長期存在于農業生產中“高產”與“早熟”之間的矛盾。
在報告會上,中國農業科學院相繼發布十年十大標志性科技成就、十年十大標志性改革舉措。
十年來,中國農業科學院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取得歷史性成就:發表論文5.5萬篇,其中SCI論文1.7萬篇,《自然》《科學》《細胞》等國際頂級期刊99篇;審定農作物品種1933項,其中國家審定品種908項,獲得新獸藥證書101個;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派出700多個專家團隊、1.2萬人次科技人員,輻射帶動40多萬貧困人口增收;累計在全國應用超過700億羽份高效H5/H7禽流感疫苗,成功阻斷H7N9型禽流感向人傳播……
征程萬里風正勁,重任千鈞再奮蹄。
談及未來,張合成信心滿滿:“中國農業科學院將力爭到2025年,三分之一以上學科和研究所達到世界一流水平,重大科學發現增長40%,重大技術突破增長20%,重大科技產品數量增長20%,推動農業科技貢獻率達到65%左右。到2035年,形成農業學科領域三分之一全球領先、半數并跑的創新格局,支撐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70%左右。到2050年,農業科技整體水平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對全球農業科學發展作出重大原創性貢獻,助力我國成為世界主要農業科學中心、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