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深圳經濟特區將迎來成立40周年這一重要節點。從中國第一個先行先試的經濟特區,到第一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是深圳改革開放先鋒使命基于時代性、系統性、全局性的提升。在新的歷史時期,經濟特區與先行示范區、粵港澳大灣區“三區”政策疊加,讓深圳迎來前所未有的重大歷史機遇,也給深圳創新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為此,本報特組織系列文章探討相關問題,以期激發進一步討論和思考。
1980年8月,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批準了《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深圳經濟特區正式成立,肩負起發展對外經濟合作和技術交流,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任與使命。2020年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40年的發展歷程表明,深圳不辱“特區”使命,在制度創新、對外開放和科技創新等多個方面發揮了重要的探索和示范作用。從早年的代工生產到后來的自主創新,再到如今,深圳已發展成為一座充滿魅力、動力、活力和創新力的國際化創新型城市,形成了科技創新的“深圳模式”,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大動力和持續活力,成就了經濟發展的“深圳奇跡”。
從“三來一補”到創新發展
在改革開放初期,深圳因毗鄰香港的先天條件,以及土地和人工成本低廉等優勢,通過大力發展“三來一補”產業,形成了“投資以外商為主、生產以加工裝配為主、產品以出口為主”的發展模式,迅速成長為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重鎮和全球制造業轉移的目的地。但是進入到上世紀90年代,隨著其他沿海城市的開放和崛起,深圳原來的發展模式遇到瓶頸,面臨著骨干企業和高端人才流失的嚴峻問題,經濟發展一度出現疲態,GDP增速大幅下跌。
面對內外部環境的變化,深圳及時調整發展模式,加快產業升級。但是由于缺乏部分技術能力,只能從簡單的模仿創新干起。隨著我國知識產權制度的完善,這種“山寨”模式也無法持續。面對新的困難與挑戰,深圳繼續加大轉型力度,通過政策引導等手段,將高新技術產業確立為支柱產業,一大批創新型企業開始成為國際分工細分領域的佼佼者。隨著公共創新平臺的建設和完善,企業的創新能力進一步提升,深圳開始走向全球創新的前沿。四十年滄桑巨變,深圳已經從當年的小漁村,蛻變為一座充滿魅力、動力、活力、創新力的國際化創新型城市。
多年探索找出自身發展之路
特區在設立之初,并沒有現成模式可以借鑒,但是深圳通過多年的探索,找到了適合中國國情與自身特點的創新發展之路。
一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深圳經濟特區之所以獲得成功,首先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條主線始終貫穿特區的發展過程。1980年,中央決定將出口特區改為經濟特區,賦予其特殊使命,即改革開放的試驗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探索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先行區。在改革大潮中,深圳一馬當先,率先探索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2018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深圳,要求深圳朝著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方向前行,努力創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城市范例。
二是改革開放是創新發展的制度保障。40年來,深圳充分發揮特區先行先試的優勢,大刀闊斧地進行體制機制改革,為創新發展提供制度保障,包括工資改革、股份企業、商品價格、外匯調劑、土地轉讓、民營科技企業、創業投資、證券市場、產權轉讓、新型研發機構等。同時,深圳也堅持在開放中學習、借鑒、引進外國先進的技術、人才和管理經驗。
三是科技創新是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泉。在從代工制造向創新發展轉型的關鍵時期,深圳為鼓勵企業自建研發機構,出臺了一系列引導政策。如今,科技創新已替代傳統要素,成為深圳發展的內在動力。2018年,深圳研發投入超過1000億元,研發強度達到4.2%,超過瑞士、日本、美國等創新領導型國家的水平;2019年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GDP的34%,人均GDP接近3萬美元。依靠強大的創新能力,深圳走上了創新引領發展的道路。
四是構建以企業為核心的創新生態體系。深圳的創新活動圍繞產業發展,形成了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企業、政府、高校、科研機構、金融、中介等主體緊密結合、高效運轉的區域創新生態體系,而企業是其中的核心。在這種以企業為核心的創新生態體系中,從產品的構想到樣品的開發再到規?;a,可以實現創新鏈和產業鏈的深度融合。
五是人才是創新與高質量發展的寶貴資源。早期的深圳特區因機制靈活、薪酬優厚、文化包容,吸引了大批內地人才創業,涌現出多位企業家。為推進發展轉型,深圳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又吸引了大批知識和高技能型人才,甚至有外國創業者把公司搬遷到了深圳。隨著高水平科研機構的建立,深圳吸引了更多高端創新型人才。
“三區”政策疊加帶來重大機遇
盡管深圳科技創新已經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是在高端頂尖人才獲取、增強原始創新能力、增加重大創新平臺數量等方面還有提高空間,如能完善可以讓科技創新更好地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在新的歷史時期,經濟特區與先行示范區、粵港澳大灣區“三區”政策疊加,讓深圳迎來前所未有的重大歷史機遇,也給深圳創新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對國際競爭格局的變化、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挑戰,深圳還需要在更高起點、更高層次、更高目標上推進改革開放,早日建成創新要素聚集、創新體系健全、創新精神活躍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為國家改革開放和創新發展作出新的貢獻。
一是吸引高端創新人才。結合國家重大專項、重大工程和重大建設任務,引進和培育一批高水平創新人才;創新高端人才評價和激勵機制,圍繞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前瞻性、戰略性、策源性方向訴求,嘗試賦予高校和科研機構職稱職位自主評定權,改革科研團隊組建權和項目經費管理權;完善科研環境,優化人才發展環境,推動形成開放包容的科學創新生態;加大社會領域的創新發展,通過改善居住、醫療、教育、交通、城市治理和生活環境吸引人才;實施更加積極、開放的創新人才引進政策,充分激發創新者動力活力,促進創新人才有序流動和合理配置。
二是增強原始創新能力。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加強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提升核心技術研發與基礎科技創新能力;構建更加有利于基礎前沿研究的體制機制,建設高水平大學和科研機構,鼓勵有條件的企業開展基礎研究;加快出臺《深圳經濟特區科技創新條例》,保證財政持續穩定支持基礎研究,設立基礎研究專項發展基金,允許自主布局國際科技合作重點專項,優先支持由全球頂尖科學家發起的全球合作科研項目、交叉學科和跨學科項目;為提升原始創新能力提供全方位的法治保障;嚴格知識產權保護,充分了解原始創新的原理、特點以及未來產業化可能性,最大程度促進科學智慧轉化為經濟效益,為激勵原始創新能力提供最安全、最完善、最合理的知識產權保護環境。
三是加快建設重大創新載體。推進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加快光明科學城和西麗湖國際科教城建設,打造世界級原始創新高地;聚焦國家重大戰略和區域優勢,建設世界級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和實驗室;優先發展對突破關鍵技術領域和經濟社會發展有重大影響的多學科共用平臺型設施,強化設施與高校、院所、企業、產業創新平臺的協同互動;以重大創新載體為依托,面向全球高校和科研機構,發起專門針對病毒藥物及疫苗研發的國際科技創新合作倡議和專利開放倡議;打造科學數據開放流動的“貿易港”工程,吸引國內外各大科研數據庫在重大創新載體內全方位開放數據,深度服務科研人員和科研活動。
?。▌⒂跋抵袊茖W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 創新副研究員;眭紀剛系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