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科技日報記者接通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朱有勇電話時,他正準備第二天下鄉的事。
朱有勇下鄉的地點位于瀾滄江畔的云南省瀾滄縣蒿枝壩村。
2015年,精準扶貧的戰役在中華大地鋪展。朱有勇所在的中國工程院結對幫扶云南省瀾滄縣。
大部分院士都是七八十歲的老同志,到那么偏遠的地方扶貧,當時剛滿60歲的朱有勇主動站出來:“我年輕,我來干!”
這幾年朱有勇每年有100多天待在村子里,這讓他有了“農民院士”的稱號。
2020年,朱有勇以全國人大代表的名義,提交了關于發展林下中藥材生產的建議。這個建議,來自朱有勇多年的科技扶貧工作積累。
云南是三七的重要產地。但種植一茬后,短時間內不可再種,這也讓三七種植的土地資源問題越來越嚴峻。
瀾滄境內有20萬畝退耕還林后種植的思茅松林,針對雨林山嶺區的森林資源,朱有勇和團隊把林下生態環境與三七生物學特點相耦合,創建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林下有機三七技術體系?;谧魑镏g相生相克理論,只需加以適當的人工干預,就可以不用一滴農藥解決三七易生病、不能連作等難題。一茬三七收獲后,土地沒有受到化肥、農藥的污染,可輪種其他林下藥材,如黃精、重樓等。
2020年是脫貧攻堅時間表上的最后一年。在這個特殊的年份遞交建議,朱有勇有自己的考慮:要實現脫貧不返貧,得讓脫貧和鄉村振興無縫對接。目前貧困地區主要地處山區,山區最大的資源就是森林。這幾年國家抓生態文明建設,農民不能砍樹了,要將林下資源開發出來,讓林下經濟成為山區特色產業。
“如果這個工作做好了,對廣大貧困地區特別是比較貧困的山村的發展,會有比較大的促進?!敝煊杏抡J為,這份建議在全國具有推廣意義。
建議提交后,受到了栗戰書委員長高度重視,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農業農村部、國家衛健委組織實地考察,并抓緊落實相關措施。
朱有勇在電話里告訴記者,發展林下經濟不能一蜂窩地上,今年自己的主要工作是推動建議落地,比如哪些山林可以做、哪些不能做;林下中藥材推廣控制在多大范圍合適;除了三七,還能種哪些中藥材;制定林下中藥材國家標準……
“還有很多具體的工作要做。”但在朱有勇看來,通過人大代表提交建議這個渠道,很好地解決了鄉村振興所需要的關鍵技術問題和產業發展問題。
科技扶貧不是一兩個成果,而是一系列成果的推廣。
冬季馬鈴薯優質高產新技術是朱有勇和團隊的另一成果。
2018年全國兩會期間,朱有勇曾走上人民大會堂“代表通道”,手舉一顆瀾滄產的冬季馬鈴薯向中外媒體展示,臉上是掩飾不住的激動和自豪:“這是開春之后全中國最先上市的新鮮土豆。這個季節北京吃到的土豆絲,5盤里有4盤是我們的土豆做的?!?/span>
2020年春天,由于疫情,線下傳統的銷售渠道沒有完全恢復,當地有大約700噸土豆等待銷售。2020年4月7日,朱有勇像往常一樣,戴著草帽、穿著膠鞋來到基地挖土豆。不一樣的是,他走上“云端”,開始在電商平臺直播賣土豆,當天挖出的25噸土豆銷售一空。
一頂草帽、一身迷彩服,朱有勇的科技扶貧故事仍在繼續。對他來說,山區群眾過上好日子,比拿多大獎、給多少錢更讓他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