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以來,面對復雜多變的發展環境和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沖擊,中國中鐵強化企業主體創新地位,完善具有中國中鐵特色的“兩級四層”創新體系,優化企業科技創新模式,加強創新人才隊伍建設,發揮企業集科研、設計、施工、裝備制造全產業鏈一體優勢,攻克了一批“高大難新”工程建造關鍵核心技術,形成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國內領先、世界一流的科技成果??萍紕撔聻橹袊需F實現更高層次的創新驅動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企業綜合實力顯著提升
堅持科技興企戰略,持續完善中國中鐵創新體系,企業創新生態不斷優化,創新活力競相迸發,科技產出成果豐碩,科技實力不斷增強,為中國中鐵轉型升級、可持續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力支撐。到“十三五”末,企業完成年度新簽合同額達到2.6萬億元,是“十二五”末的2.72倍;營業收入達到9747億元,是“十二五”末的1.56倍;凈利潤達到272億元,是“十二五”末的2.31倍?!笆濉蹦┪痪邮澜?00強第50位,排名較“十二五”末上升21位,連續8年在中央企業經營業績考核中達到A級。企業連續18年進入世界500強,2021年位列世界企業500強第35位,創歷史最好成績。
行業領軍優勢不斷強化
作為國家創新型企業,中國中鐵以推動中國向交通強國邁進為己任,以重點工程為依托,通過產學研用聯合攻關,在高速鐵路、高原鐵路、橋梁工程、隧道及地下工程、軌道工程等領域始終保持國際領先水平,在重載鐵路、城市軌道交通、工業制造、四電集成、房屋建筑、特殊路基與災害防治等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助推了行業勘察設計、工程施工、工業制造技術進步。高質量完成京張高鐵、港珠澳大橋、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烏茲別克斯坦安帕鐵路隧道、摩洛哥穆罕默德六世大橋等一批廣受國內外贊譽的典范工程,“國家隊”示范效應顯著,全球競爭力大幅提升。
自主創新能力持續增強
堅持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機制創新,建立健全并充分發揮國家實驗室、國家企業技術中心、博士后工作站和專業研發中心等創新基地作用,攻克了一批“高大難新”工程建造關鍵技術難題,掌握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核心技術,形成了一批國內領先、世界一流的科技成果?!笆濉逼陂g,中國中鐵共獲國家科學技術獎24項,省部級科學技術獎(含國家認可的社會力量設獎)1477項,土木工程詹天佑獎50項,省部工法2349項,新增國家科技創新平臺9個,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持續增強。
技能人才隊伍快速壯大
加強科技人才培養,大力實施“人才強企”戰略,制定人才引進管理辦法和高端人才培養實施規劃,實施了“5100人才工程”,構建了“提素質、擴渠道、增待遇、強管理、樹形象”五位一體的技能人才建設體系,形成了“1+N”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制度體系,涌現出國際隧道與地下空間協會女主席嚴金秀等高端人才。企業目前擁有技能人才8萬多名,其中高級技師6094人、技師11437人、享受國家有關部門特殊津貼14人、全國技術能手36人、中華技能大獎獲得者4人。
企業管理水平顯著提升
堅持科技促進管理提升,充分利用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等新載體,創新管理機制和管控模式,推動企業管理的制度化、規范化、流程化。中國中鐵加強體系創新,持續完善企業管理體系,系統提升企業運營效率;中國中鐵加強模式創新,在集團管控模式、商業模式、生產組織模式、數字化管理模式等方面開展創新,充分發掘并運用自身發展優勢,大幅提升管理效能;中國中鐵加強管理創新,建立常態化、開放性管理實驗室創新平臺,推動管理體系和管理能力現代化建設,企業管理水平顯著提升。
領跑高速、高原鐵路建設
全面系統掌握了不同地質類別、不同氣候環境等復雜條件下高速鐵路建造技術,建成了哈佳、哈牡等嚴寒地區鐵路;依托重點工程,研究掌握了特殊嚴寒地區時速400公里高速鐵路設計技術;開展了智能鐵路建造技術攻關,設計并建成了世界上先進的時速350公里智能京張高速鐵路,從中國人自行設計建造的京張鐵路到智能高鐵,見證了中國綜合國力的飛躍。攻克了高地溫、強巖爆、大變形、穿越冰磧層和風積沙層等世界施工技術難題,建成了“高原新天路”拉林鐵路,開啟了西藏鐵路電氣化時代,為修建建設難度更大的川藏鐵路奠定了良好基礎。掌握了新建30噸軸重重載鐵路建造關鍵技術,建成的浩吉鐵路是一次性建成并開通運營里程達1813公里的重載鐵路,構建我國“北煤南運”新的國家運輸通道。
領跑橋梁、隧道及地下工程建造
繼續承擔中國橋梁設計、建造領軍者的重任,依托國家重點工程,推進我國大跨重載、高速、組合結構橋梁設計、施工技術不斷提高。建成了主橋445米跨度的鋼筋混凝土拱橋——滬昆高鐵北盤江特大橋、主橋1428米的千米級公鐵兩用懸索橋——五峰山長江大橋、主跨1092米的公鐵兩用斜拉橋——滬蘇通長江大橋;攻克了時速350公里無砟軌道鋼橋建造關鍵技術,建成了京張高鐵官廳水庫特大橋;突破了復雜海洋環境下建橋技術,建成了平潭海峽公鐵兩用橋。這些特大橋梁的建成,標志著中國中鐵在新型、大跨、高速鐵路橋梁、跨海橋梁的建造技術上處于國際領先水平。中國中鐵作為隧道及地下工程建造領域的國家隊,攻克了暗挖隧道斷面大、洞室多、超小凈距等世界性難題,建成了全亞洲規模超前的站隧合一的新八達嶺隧道;攻克了復雜斷層超大涌水量、高地熱等施工技術難題,歷時12年建成大柱山隧道;突破了內河沉管隧道建造技術難題,建成了南昌紅谷沉管隧道;攻克了高海拔地區公路隧道、高懸巖溶隧道、大斷面馬蹄形盾構隧道等建造技術難題,建成了雀兒山隧道、玉京山隧道、白城隧道,分獲ITA國際隧協年度工程大獎、攻堅克難獎、技術創新項目獎。
領跑軌道、四電、工業制造
全面掌握了高速鐵路無砟軌道建造技術,研發了雙塊式軌枕、CRTSⅢ型先張軌道板自動化生產線;研發了無砟軌道板安裝施工新技術,實現了無砟軌道板安裝測量的自動化、智能化;開展了復雜環境下高速鐵路無縫線路、時速400公里高速道岔等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引領了行業技術發展。研發了高強高導導線及配套零部件,構建了目前世界張力高速鐵路接觸網平臺,實現更高運營速度;攻克了高鐵接觸網雷電防護及綜合接地技術,形成了國家、行業標準;研發了我國時速160公里接觸網剛性懸掛系統;研制了集接觸網腕臂組裝、吊弦制作、挖孔立桿于一體的智能裝備;搭建了智能鐵路柔性供電系統應用架構;研制了智能變壓器、制動能量回收裝置等系列智能節能產品,形成了高速鐵路牽引供電系統的設計研發、產品制造、施工安裝、檢驗檢測和運營維護的全產業鏈技術綜合優勢。攻克了超大噸位橋梁架設裝備制造技術,研制了起重量1800t步履式架梁起重機、2×1200t輪胎式搬運機,起重量800t變幅式橋面起重機、50m跨1800t跨海大橋運架成套設備,40m跨1000t級鐵路簡支箱梁制運架設備,起吊高度3600t“海鷗號”海洋工程吊船等大型橋梁施工裝備;攻克了大直徑盾構/TBM設計制造關鍵技術,研制的國內超大直徑硬巖掘進機“彩云號”入選“十大國之重器”、國內超大直徑的泥水平衡盾構“春風號”入選央企“十大創新工程”;開發的隧道聯絡通道用盾構機及其聯絡通道掘進方法獲科技創新領域專業獎項,自主研制了超大斷面矩形、馬蹄形、U形等多種世界領先的異形掘進機,標志著我國異形盾構設計制造技術引領世界。
領跑智能建造和其他專業領域
大力建設數字中鐵,研發的橋梁、軌道等BIM正向設計軟件,打造形成了統一完整的站前專業BIM正向設計平臺,研制的盾構云、裝備云、城市地下空間工程大數據、大型橋梁結構健康監測等平臺系統,實現裝備物聯和監測物聯,著力推動裝備和橋梁的遠程操控、監測預警、智能診斷和智慧管養。以智能化為代表的制造工廠推動了智能制造水平提高。蘄春軌枕廠和蘇家屯軌道板場已成為行業智能化生產的代表,推動著鐵路施工模式向標準化、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轉型升級。系統掌握了不同速度目標值的城市軌道交通建設成套技術,研發形成了懸掛式單軌、磁懸浮、齒軌交通等新制式軌道交通設計技術;設計完成的重慶沙坪壩站城市綜合體為高速鐵路上蓋高密度開發站城融合項目;掌握了超300m高和全鋼結構超高層建造技術,建成了天津諾德英蘭、深圳南山商務中心等工程;掌握了多種形式的裝配式建筑施工技術,建成了雄安站裝配式站臺;建設的舟山波音737交付中心推動綠色建造技術取得巨大進步。編制了《鐵路工程信息模型施工實施標準》等6部鐵路行業標準,推動了中國鐵路BIM標準化建設;研發了纖維增強水泥基3D打印材料,突破了大尺度3D打印建造技術等。通過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中國中鐵在工程建設領域實現了全面創新、全鏈創新,筑牢了企業轉型升級基礎,成為引領世界高速鐵路發展乃至全球建筑業發展的重要力量。
“十三五”期間企業科技發展實踐充分表明,科技是企業的第一生產力,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科技人才是企業發展最重要的核心。五年來,中國中鐵廣大科技工作者和工程技術人員辛勤耕耘、開拓創新、忘我奉獻,為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和企業改革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在“十四五”新的征程里,中國中鐵將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繼續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做科技創新的排頭兵和領頭雁,當好民族復興大業的“開路先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