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陜西省商洛市柞水縣小嶺鎮金米村41歲的村民肖青松說,要是沒有兩年前幫扶干部的那個電話,不敢想象自己也能過上今天的小康生活,從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到如今勤勞致富的光榮戶,直至成為產業發展帶頭人……
兩借兩還 柞水創新帶貧模式見實效
金米村地處秦嶺腹地,曾是柞水縣有名的貧困村。兩山夾一川,是金米村地理環境的真實寫照。由于交通不便、山多地少,外出務工曾經是當地村民的主要收入來源。肖青松也不例外。
幾年前,肖青松就在西安的建筑工地上務工?!澳菚r候,打工的工資都按天算,干一天有一天,一年累死累活也就能掙一萬多塊錢。除去一家人的開銷,一年下來攢不下錢?!被貞浲拢で嗨捎行┚执?,右手拇指一直在揉搓左手掌心。兩個孩子上學,母親患病,沉重的經濟壓力讓肖青松的家庭入不敷出,他也因此在2015年成了建檔立卡貧困戶。
2018年10月,正在工地上的肖青松接到了一個電話,來電人是他的幫扶責任人屈紅莉。電話里,屈紅莉告訴肖青松,村里正在大力發展木耳產業,請他回村種植木耳。
接完電話,肖青松的心里打起了鼓。“以前我們種植過椴木耳,那時種木耳是靠天吃飯,雨天多了產量就高,雨天少了產量就低,一年也賺不了幾個錢。”這還在其次。種木耳的錢從哪里來?貨往哪里賣?在外打工雖說身心俱苦,但好歹能拿回工錢,養活一家老??;種上木耳,萬一賠了……思來想去,肖青松總覺得心里沒底,沒有答應屈紅莉的邀請。
后來為啥回來了?“還是咱們的干部耐心,反復給我解釋啥叫兩借兩還?!?/span>
包扶金米村的干部吳正超告訴科技日報記者,所謂兩借兩還,就是“借袋還耳”“借棚還耳”,即借給村民菌袋和大棚,還回木耳就行?!斑@樣做就是為了打消村民的疑慮,保護農戶的積極性,最終促使他們通過自己的勞動增收致富。”吳正超說。
不僅如此,村上還與農戶簽訂借還協議,由合作社免費向農戶提供木耳菌包并進行技術指導,農戶自己打孔、掛袋、采耳、晾曬、交耳。根據“借袋還耳”合同和合作社利益分配機制,合作社以每斤30元的保底價統一收購,扣除菌袋成本和集體經濟提留后,每斤干木耳農戶可掙7元左右。
聽到這里,肖青松顧慮盡消,決心回到村里發展產業。
科技支撐 柞水木耳闖出大名頭
2019年,剛回村的肖青松承包了4萬袋地載木耳。由于是第一次種植菌包木耳,肖青松對木耳很上心。他每天的頭一件事,就是進棚巡“耳”。
“有點閑工夫就往棚里鉆,半天不帶出來的,就差在棚里打地鋪了?!毙で嗨傻钠拮雍涡⊙嘞蛴浾弑г?。
初種新品種木耳,肖青松和許多農戶一樣心里沒底。他們發現,自己以往種木耳的經驗幾乎無用武之地。
這不稀奇。柞水縣委書記陳璇介紹,柞水的木耳可有大來頭。原來,柞水縣在與科技部結對幫扶8年間,獲得了包括李玉院士工作站、陜西省科技資源統籌分中心、木耳技術研發中心、菌種繁育及深加工產品研發示范基地、木耳大數據中心在內的一大批科技創新平臺的支持,這秦嶺腹地中的柞水木耳,科技含金量十足。
尤其是李玉院士團隊,針對柞水縣土壤、氣候等特點,研發了柞水一號、二號、三號、四號、五號5個木耳原種,加上智能連棟溫室大棚等一大批現代化木耳種植、生產技術,讓柞水木耳的口感、品質迅速獲得了市場的認可。
功夫不負有心人。肖青松的木耳迎來了大豐收,當年就掙了3萬多元。“真沒想到在家門口就能賺這么多錢。”肖青松激動地說。今年,他承包了兩個大棚,春季木耳剛收完,掙了兩萬多元,如果算上秋季木耳,今年肖青松的收入保守估計在四五萬元。
未來有什么愿望?“現在日子越過越好了,以后還想買一輛小汽車。”肖青松樂呵呵地說。
如今的小木耳,已經成為柞水縣的大產業。2019年,柞水縣發展木耳7500萬袋,產出干木耳3500噸,實現產值2.25億元。目前,全縣6944戶產業扶貧戶實現戶均增收5000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