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青島市統計局公布2022年前三季度各區市的經濟運行數據。憑借395.8平方公里的占地面積,嶗山區實現了810.71億元的總產值。從增速上看,嶗山區以6.0%的經濟增速,位居青島市第一。
亮眼成績背后,離不開科技賦能、創新固本。
“鷹擊長空、魚翔淺底,需要天更高、水更闊。同樣,創新創業創造動能的激發和生長,也需要良好的生態環境。嶗山區系統出臺科創領域全新政策,營創聚才匯智生態,突出平臺支撐,加快創新要素聚集,為企業厚植創新發展的沃土,點燃高質量發展強引擎?!苯眨鄭u市政協副主席、嶗山區委書記張元升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搭平臺聚人才 孕育科創“生力軍”
嶗山腳下,“雙創”地標正在加速崛起。
總占地約300畝的青島國際創新園,擁有17棟商務樓宇,是該市單體建筑體量、投資規模最大的科技產業園區,目前已成為青島市乃至山東省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頭部園區。青島勵圖高科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是園內的一家新型高新技術企業,也是國內智慧海洋領域解決方案最多、產品最豐富的企業。吸引該企業落戶的,正是這里豐富的研發、技術資源。高產業集聚給企業帶來了充沛的發展活力?!斑@兒集創新創業企業辦公、科技展示中心、企業加速器孵化器、企業交流平臺等功能于一體,給了我們大展拳腳的空間?!眲顖D負責人說。
包括青島國際創新園在內,嶗山區打造了巨峰科技大廈、創智谷、醫療器械產業園、院士智谷、巨峰飛地產業園等一批創業園區,孕育出了一批科創“生力軍”。
人才是創新的根基。嶗山區建立起“產才融合”儲備模式,通過構建企業為主的市場化人才引育機制,厚植人才沃土,實現每個產業都有院士領銜、龍頭企業支撐;探索出“平臺引才”集聚路徑,在全省首設“山東省現代金融產業鏈人才聯盟”“山東省虛擬現實產業鏈人才聯盟”,招才引智“千山模式”獲評全國人才工作創新優秀案例獎。
截至8月,嶗山區各類人才總量突破22萬人,擁有兩院院士及外聘院士49人,國家級高層次人才109人,泰山學者及產業領軍人才260人。
強政策優服務 集聚發展“原動力”
青島鐳測創芯科技有限公司,今年參與了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的氣象保障任務。這家成立于2018年的企業,創造了多普勒激光雷達和環境遙感的多項“第一”。
創新讓企業占據風口、屹立潮頭,企業創新的底氣,來源于一系列的政策支持。
“嶗山區靶向瞄準企業關注的資金、載體、審批等‘卡脖子’問題,一攬子出臺了‘1+1+15’科創政策。”嶗山區委常委、統戰部部長,副區長、區科創委主任李維波告訴記者,“1+1+15”就是整合形成1個《嶗山區支持產業發展集成政策》,多個“產業”向幫扶舉措集中發力,制定《嶗山區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推動科技創新發展的實施細則》15條,不斷優化提升企業和人才服務效能。
打造一流創新生態,需要念好“結合”經,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地結合。今年以來,嶗山區拓展溝通渠道、搭建互通平臺,更好地發揮企業服務專班作用;推行企業開辦“全鏈通”、優化企業注銷“一窗通”;啟動山東省首個“免申即享”政策兌現平臺;為最大程度降低疫情影響,創新推出12條“硬核”惠企服務舉措,拿出近10億元財政資金幫扶企業渡過難關。通過把“市場之手”與“政府之手”緊緊地握在一起,嶗山區“放”出活力、“管”出公平、“服”出效率,最大程度地激發了創新創業活力。
走創新發展之路,離不開政產學研合作,而政產學研合作要進一步往高處走,就必須積極吸納高校院所的創新力量和資源。嶗山區引導和支持高校院所、企業建設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等高端科研平臺,目前,該區擁有中國海洋大學等3所高校,青島海洋生物醫藥研究院等12家科研院所,市級以上科技創新平臺239家、新型研發機構14家、創新創業共同體4家。
“嶗山區將繼續優化創新環境,完善創新體系,推動科技創新和實體經濟發展深度融合,厚植中國式現代化的實體經濟根基,以高新技術、新興產業為高質量發展添能賦勢?!睆堅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