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人才問題和人才工作,多次強調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觀點。在中國科學院第二十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會和中國科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習近平強調,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把握大勢、搶占先機,直面問題、迎難而上,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人才強國戰略,是黨和國家立足國內外發展形勢作出的重大決策,為我國人才資源開發提供了思想保證、組織保證和制度保證。實施人才強國戰略,是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的重要支撐。
增強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戰略選擇
2013年10月21日,習近平在歐美同學會成立100周年慶祝大會上明確指出:“人才資源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第一資源的特征和作用更加明顯,人才競爭已經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核心。誰能培養和吸引更多優秀人才,誰就能在競爭中占據優勢。”“沒有一支宏大的高素質人才隊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難以順利實現?!?/span>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進入新世紀,隨著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科技進步突飛猛進,知識創新、科技創新、產業創新不斷加速,以經濟為基礎、科技為先導的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人才資源成為增強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基礎性、核心性、戰略性資源。
在此背景下,2002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2002—2005年全國人才隊伍建設規劃綱要》提出“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并于2003年和2010年分別召開了全國人才工作會議。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人才工作,多次強調要堅定實施人才強國戰略。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設人才強國,對進一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作了新的部署。
人才強國戰略核心要義是大力提升國家核心競爭力和綜合國力。具體包括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加大人才資源的開發力度,全面提高人才素質,從而將人口大國轉變為人才強國,通過提高人才的競爭能力,增強國家的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二是創新體制機制,做到廣納人才,為我所用,通過提高政策制度對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增強國家的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
實施人才強國戰略,是增強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選擇,也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必然要求。
著力推進人口大國向人才強國轉變
當前,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對比一流發達國家,我國在大規模集聚、使用全球高端人才智力,有效配置、利用國際創新創業要素資源,產生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原創性成果等方面仍有差距,我國人才隊伍“大而不強”問題有待進一步解決。做好新形勢下人才工作,推動我國由人口大國向人才強國轉變,必須堅持黨管人才原則,尊重勞動、知識、人才、創造,加快確立人才引領發展戰略布局,扎實推進人才工作邁上新臺階。
首先,立足科技自立自強,以突破性舉措培養、孕育集聚世界頂尖人才。以推動原始性創新、顛覆性創新謀劃科技人才發展布局,以產生國際一流原創性成果為導向,改革科研、成果和人才評價機制,保障資源投入能夠流向最有創意的人,給連續做出高質量工作的人才以持續支持。建立“一流人才、一流待遇”體系,大力提升高水平人才工作、生活待遇,將其列入國家重點優先保障體系。建立與青年科技人才成長規律相匹配的前沿項目、人才發現機制,構建新型人才培養機構和服務平臺,為一流人才潛心研究提供突破性、專門化保障服務。借鑒世界頂尖科研機構、人才機構有益經驗,吸收科研一線的優秀青年科學家、工程師參與到國家項目的建議、評價和管理中來。圍繞國家科技戰略力量建設,打造基礎研究特區、科學家人才特區、打造國家人才發展高地、人才制度創新高地。
其次,對標創新驅動,建立“人才本位”事業單位管理體系。以適當方式給專業型事業單位、科研事業單位傳導發展競爭和專業競爭壓力,弱化“干部身份”管理,推動事業單位建立“人才本位”“科學家本位”的人事管理體系。以扁平化組織破除衙門作風,靈活組織科研,重構資源配置體系。改革完善“雙肩挑”人員管理方式,保障一線科研人員獲取科研創新資源、科研獎勵資源的優先權。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建立健全“高精尖”人才自由涌現的環境和條件,賽馬而不相馬,遵循市場法則,將精力投入到建立公平、公正開放式的發展環境上來,讓人才在干事創業和價值創造中脫穎而出。
再次,圍繞提升人才承載能力,優化創新創業生態體系。優化人才發展生態,打造世界科研高地、區域智核和創新創業增長級。大力推進有世界影響力的科創中心、自貿區和國家級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建設,鼓勵地方、行業在人才體制機制改革上先行先試,建設各具特色的人才創新創業生態系統,對成熟的經驗進行復制推廣。通過對重點人才平臺載體、重點人才集聚區域加壓突破,帶動產生人才乘數效應、聚變效應和鏈式反應,在若干戰略領域打造世界人才尖峰,以生態“極點”上的爆發增長和增量突破帶動全局大發展,為贏得全球科技競爭和產業競爭主動權、領導權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