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十年,面向經濟主戰場,創新恰似一江春水奔涌向前,為經濟發展匯聚強大勢能。
傳統產業在不斷優化升級中完成“華麗轉身”,數字經濟、平臺經濟、共享經濟蓬勃興起,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紛紛涌現,各類創新主體的積極性、創造性得到最大限度激發。
謀升級,支撐引領產業邁向中高端
7月,中國鋼研王海舟院士團隊聯合國內多家研究機構和公司,首次完成時速350公里復興號動車組全尺寸國產車輪深部三維應力場無損表征,有效支撐高鐵車輪質量可靠性及服役安全性評價。
“一定要解決行業的共性關鍵難題,能夠推動行業的重大進步。”談及創新,中國鋼研總經理李波說。
中國鋼研在金屬材料領域孜孜不倦的創新實踐,是無數行業在創新中不斷優化升級的縮影。
面向經濟主戰場,十年來,我國不斷加快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等眾多產業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增強產業競爭新優勢。源源不斷的科技創新,為產業轉型升級攢足了后勁。
隨著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不斷取得突破,多個領域實現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的跨越。企業活力持續迸發,經濟效益明顯提升,一批優秀企業、大國重器成為“國家名片”。
望大江南北,各具特色、優勢互補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不斷發展壯大,欣欣向榮;瞰神州大地,工業領域轉型升級勢能加快積聚,技術創新動能不斷增強,蒸蒸日上。
十年來,技術改造投資占工業投資比重持續穩定在40%以上。產業鏈供應鏈的不斷優化升級,為經濟發展注入強勢動能。數據顯示,從2012年到2021年,工業增加值從20.9萬億元增長到37.3萬億元,年均增長6.3%;制造業增加值從16.98萬億元增加到31.4萬億元,占全球比重從20%左右提高到近30%。
一個又一個產業交出亮眼的成績單:我國5G網絡設施和應用全球領先,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連續7年世界第一,光伏組件產量全球占比超過7成,輸變電、軌道交通等裝備技術水平同樣國際領先……
布新局,形成我國經濟新增長點
8月,人工智能軟件公司商湯科技推出一款別有趣味的家庭消費級人工智能產品——“元蘿卜”下棋機器人。
這款產品融合了傳統象棋文化和人工智能技術,不僅可以陪伴孩子學習、對弈象棋,還能進行行業象棋技術等級評測,讓孩子玩有所得,學有所成。
“我們希望通過創新和領先的人工智能技術,打造一個能夠真正‘思考’和‘行動’的機器人產品,讓產業級人工智能技術走進千家萬戶?!鄙虦萍级麻L兼CEO徐立說。
面向經濟主戰場,十年來,創新引領持續增強,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方興未艾,為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
人工智能滲入各個角落,在無數應用場景中找到用武之地。在“元蘿卜”下棋機器人之外,各種陪伴機器人、醫療機器人、物流機器人、咖啡機器人等等也悄然進入人們的視野。工業互聯網迅速推廣,“智慧工廠”處處落地開花。全國已建“5G+工業互聯網”項目超過2000個,成為保持產業鏈供應鏈穩定的重要支撐力量。
不止如此,智慧科技正在進入千行百業。無人碼頭、自動駕駛等交通運輸新形態不斷涌現;智能巡檢系統大幅提升能源供應效率和安全保障水平;電子商務、遠程醫療蓬勃發展,數字經濟正在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引擎。
互聯網在消費領域的應用更加豐富,在生產領域的應用加速拓展深化。5G、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與制造業深度融合,推動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不斷加快。數字經濟發展勢頭迅猛,成為經濟新的增長點。
在外部環境復雜嚴峻、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背景下,我國經濟創新引領持續增強,新業態活躍成長,新消費驅動增強。
今年上半年,實物網上商品零售額增長5.6%,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達到25.9%。智能終端、智能家電等不僅滿足國內多樣化需求,還暢銷海外。
激活力,各類創新主體千帆競進
9月底,中國科學院發布科技“雙碳”服務經濟主戰場系列成果。其中,百兆瓦級大連液流電池儲能調峰電站進入并網調試最后階段,預計10月中旬正式投入使用。
同樣在9月,鞍鋼集團氫冶金項目舉行開工儀式。該項目是全球首套綠氫零碳流化床高效煉鐵新技術示范項目,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與傳統碳冶金相比,氫冶金以氫氣為燃料和還原劑,可以使煉鐵擺脫對化石能源的依賴,從源頭上解決碳排放問題。
十年來,以改革促創新,創新環境進一步改善,各類創新主體以更大積極性和創造性投身創新大潮,為經濟高質量發展助力。
科技計劃和科研經費管理改革為科研人員松綁減負,科研誠信建設營造良好創新生態,中國特色的國家實驗室體系加快構建,科技成果轉化的鏈條、平臺不斷完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研院所的科研能力持續提升。
2021年,全國技術合同成交額達到3.73萬億元,超過全社會研發投入2.79萬億元,是十年前的5.8倍。
面向經濟主戰場,十年來,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也進一步得到強化,創新力度可圈可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經費總額投入強度成倍提升,新產品銷售收入占業務收入比重從11.9%提高到22.4%,570多家工業企業入圍全球研發投入2500強。
以創新為驅動力,一大批領軍企業脫穎而出,入圍世界500強企業的工業企業達到73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規模實現翻番。
更加令人欣慰的是,越來越多的中小企業走上“專精特新”發展道路。如今,我國已培育4萬多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4762家“小巨人”企業、848家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
快馬仍需加鞭。為不斷強化創新主體能力建設,我國在重點領域布局建設了200多家國家工程研究中心、1600多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和一批國家產業創新中心,技術開發設施體系不斷完善。
面向經濟主戰場,各類創新主體正在奔涌不息的創新大潮中千帆競進,成為真正的弄潮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