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融通配资,线下配资平台,线上股票配资炒股,10大配资公司

立足產學研 激發農業企業創新活力

信息來源:科技日報更新時間:2023-03-09

    無人駕駛的智能農機“馳騁”在田野,自動播種、施肥、收割;輕輕點擊屏幕,即使人不在田地也可為蔬菜澆水施肥……科技與農業融合為鄉村振興帶來了新圖景。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大背景下,農業企業比以往獲得更多關注。全國兩會召開以來,多位代表委員對農業企業如何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科技支撐高質量發展,鄉村振興也不例外,其中農業企業承擔了重要的使命?!鄙轿鬓r業大學(山西省農科院)副校(院)長王娟玲代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正逐步成為引領鄉村全面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生力軍。

  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立足國情農情,體現中國特色,建設供給保障強、科技裝備強、經營體系強、產業韌性強、競爭能力強的農業強國。

  “農業企業是農業技術創新的主體,也是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中堅力量?!焙卑偈⑥r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幼萍代表表示,農業領域相關科研成果很大部分要依靠農業企業來完成實踐,而農業企業在實施科技成果轉化的過程中,也能促進科技成果進一步優化。

  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委員今年迎來了他的第31個履職年,作為一名老農人,劉永好認為,在農業強國的大戰略中,應發揮企業在產業鏈構建、關鍵資源配置、數字化賦能等多個維度的重要作用,打造一批具有核心技術、市場影響力和國際話語權的世界級農業強企。

  “建設農業強國,與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一脈相承,產業是基礎,企業要有所作為。”劉永好說。

  農業企業科技“含金量”有待提升

  盡管農業企業科技創新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顯得格外重要,但王娟玲坦言,就目前來看,農業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還有待提升。她解釋,農業是一個先天弱勢的特殊產業,一是自然風險大、生產周期長、投資回報率低;二是市場波動大,生產主體分散,影響了科技成果轉化的效率效益;三是公益性強,盈利能力弱,大多數農業企業靠自身的力量培育科研人才團隊比較困難,短期內難以形成創新能力。

  王娟玲回憶,2021年她在申報某計劃項目時,按照申報要求,項目設置的5個課題中,必須由農業企業牽頭承擔2個課題,同時要求課題負責人必須是企業自有的、擁有高級技術職稱的科技人員。

  “當時,項目涉及10家單位,布局于4個省市,竟然很難找到符合條件的企業,后來了解到,這樣的現象在全國很普遍?!痹诟械揭馔獾耐瑫r,王娟玲覺得很擔憂,“農業企業中有研發能力和團隊的少,有高級技術職稱的人更少,這既是農業企業普遍存在的問題,也一定程度上暴露了農業企業目前存在缺乏自主創新能力的問題?!?/span>

  作為一家農業企業的負責人,張幼萍認為,農業企業提升科技創新能力面臨不少困難和瓶頸,首先涉農企業創新能力普遍較低,各企業之間的差距比較大。

  “不少農業企業受各方面條件限制,在科研創新能力上與專業的農業科研機構尚有很大差距?!睆堄灼颊f。除此以外,張幼萍還認為,目前農業企業創新投入的力量不足,沒有足夠的經費來搞科研。

  “另外,目前還存在科技型人才少的問題?,F在公司員工年齡普遍偏大,基本在50歲左右,年輕人占比不足20%?!睆堄灼继寡?。

  科研機構和農業企業需緊密結合

  那么,農業企業該如何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擔當起鄉村振興生力軍的重要角色?加強產學研深度融合成為代表委員們的共識。

  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劉永好帶來了“關于在‘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戰略實施中發揮企業作用”的提案。劉永好建議,要開展從科技研究到產業應用深度融合的制度創新,鼓勵科研機構與農業企業開展“研產結對”計劃,將科研資源階段性地匹配到企業運行體系中。

  在張幼萍看來,農業企業科技創新的最大短板就是農產品深加工和農產品流通渠道的創新,品種、種植模式的科技創新和加工、流通的科技創新都是涉農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環節。為此,張幼萍所在的公司與湖北當地農科院、中科院、科研院校建立了緊密聯系,加強產學研的深度融合。

  “我們在為中國農科院油料作物所的高產優質花生新品種‘中花21—25’做中試示范過程中,不僅能檢驗新品種的優良性,還為新品種的推廣起到很好的示范性和帶動性,為涉農主體和農戶帶來更好的收益?!睆堄灼颊f。

  在農業領域工作多年,王娟玲表示,加強產學研的深度融合需要改革科研機構、高校與企業合作的方式和機制。她建議,可以以項目為紐帶,加強企業和科研機構、高校的聯系,逐步培養研發思路,提升科研素質。同時,科研機構、高校可以派科研人員或教師到企業一線,了解產業和市場,促進成果快速轉化落地。

  “通過項目實施,將科研機構、高校與企業捆綁在一起,有利于引導和帶動農業企業快速成長,真正成為創新的主體?!蓖蹙炅嵴f。


相關推薦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