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是“海濱鄒魯”“文獻名邦”。
一代代八閩兒女秉持“敢為人先、愛拼會贏”的開拓創新精神,在探索科技創新路上始終孜孜以求,為中華文明發展不斷貢獻智慧。
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將教育、科技、人才單獨成章,突出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強調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明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文化強國、體育強國、健康中國。
在新起點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離不開教育、科技、人才的同向發力、同頻共振。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提出,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健全新型舉國體制,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今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指出,要在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上闖出新路。加快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
在福建工作的十七年半,習近平同志胸懷全局、著眼長遠,始終重視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把教育科技人才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作為一個系統工程來謀劃,留下了一段段佳話。
“人才興旺就是科技興旺,經濟興旺。經濟靠科技,科技靠人才,人才靠教育。教育發達——科技進步——經濟振興是一個相輔相成、循序遞進的統一過程,其基礎在于教育?!薄稊[脫貧困》里的精辟論述,穿越時空、歷久彌新。
(一)
科技創新靠人才,人才培養靠教育。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要靠高水平創新人才。
二十多年前的世紀之交,科教興國戰略日益深入人心。有人斷言,新世紀的競爭是技術和人才的競爭。到澎湃科技浪潮中去搏擊滄海,福建亟須高層次的智力資源和創新資源。
跨入新世紀第一年的8月17日,福建省科技教育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召開。時任省長、省科技教育領導小組組長的習近平提出,要把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促進科教與經濟更加緊密結合,加快推進科教事業改革與發展;各級各部門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觀念,努力形成有利于人才培育和引進的新機制,構建福建跨世紀人才新高地。
在他的領導下,當時福建組建了國內最早的省級顧問團之一——福建省人民政府專家咨詢組(后改為福建省人民政府顧問團),為全省工作出謀劃策。
在福建十七年半的探索實踐,習近平始終重視人才工作。1991年9月13日的《福建日報》刊發的習近平署名文章《念好新時期的“人才經”》中寫道:“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念好新時期的‘人才經’,是關系國家強弱興衰的大事,是全黨的大事。怎樣選拔人才、培養人才、使用人才,念好新時期的‘人才經’?我認為,必須做到‘知、舉、用、待、育’五個字……”
培育高水平創新人才,離不開高質量教育支撐。
面對閩東教育薄弱的現實,習近平指出“必定要把人才作為軟環境中最為重要的一環”,因此“教育問題是絕對不允許‘等一等’的”,必須“真正把教育擺在先行官的位置,努力實現教育、科技、經濟相互支持、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
調任福州后,習近平強調“在經濟和社會發展過程中,科技是關鍵,教育是根本,兩者是社會前進和發展的‘兩翼’”。緊接著,推動福州市委、市政府把“科教興市”確定為福州發展戰略。
親自謀劃福州地區大學城建設,彰顯了習近平的高瞻遠矚和遠見卓識。2001年初,福州地區大學城建設列入省委、省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之一,成為整個“十五”期間福建社會事業發展最大的建設項目。如今的福州地區大學城,擁有15所院校、1個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61個博士學位授權點和超200個碩士學位授權點,成為全省最大的產學研基地和創新策源地。
時光流轉,世界科技創新變革日新月異,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協同融合發展更加凸顯。
今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大會、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強調,要增強系統觀念,深化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完善科教協同育人機制,加快培養造就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創新型人才隊伍。
今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要統籌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一體推進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為系統推進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建設提供了科學指引。
(二)
科技創新,目的在于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早在寧德工作期間,習近平就強調科技教育對經濟發展的重大意義,指出科技教育和經濟發展是互為因果的關系;在省委省政府工作期間,他注重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提出基礎研究和成果轉化是科技工作的兩個重要環節,并進行了一系列開創性的孜孜探索,推動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環。
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教育和人才是關鍵支撐。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教育科技人才內在一致、相互支撐,三者既同根同源,又同軌同向,既相互作用,又相互促進、相互助力。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再次踏上八閩大地,在高新技術企業調研時仍不忘殷殷囑托,要牢牢扭住科技創新和成果快速產業化,牢牢扭住產業發展前沿,牢牢扭住國際市場。
牢記囑托,錨定建設高水平國家創新型省份目標,福建統籌推進科技興省、人才強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化教育綜合改革、科技體制改革、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協同聯動,做大創新資源增量,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倍增效應——
下好教育“先手棋”,推進產教融合發展。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開展基礎教育擴優提質行動,強化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機制改革,加快“雙一流”和一流應用型高校建設,健全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機制,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新增理工農醫類本科專業15個,福州大學醫學院和附屬省立醫院正式揭牌。
科技創新平臺持續優化,創造更多“從0到1”。加強科技創新資源統籌,強化區域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推動省級科技創新平臺優化提升。省創新實驗室建設啟動5年來,創新人才和要素資源加速匯聚。目前,全省已高標準建設7家省創新實驗室。從成功研制出首支國產HPV疫苗,到率先研制出全球首個千瓦級K-COB光源及光源模組,全省科技闖關破題成績不斷刷新。
科技與產業持續融合,實現更多“從1到100”。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健全科技創新激勵機制。全省千億產業集群從2012年的6個增加到目前的20個,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近五年年均增長30%;寧德時代動力電池使用量、占有率連續多年居全球第一,圣農集團以自主培育的白羽種雞拓展產業規模。
體制機制改革持續深化,激活更多“1+1>2”。全方位營造人才成長發展的良好環境,建設福廈人才集聚平臺,緊扣產業發展需要引才聚才。出臺加快推進科技創新20條等系列政策措施,堅持“創新不問出身”,建立健全基礎研究和科技創新聯合資助制度,完善“揭榜掛帥”“賽馬”等攻關機制,創新活力進一步釋放。
當前,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科技革命與大國博弈相互交織,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深刻地重塑著全球秩序和發展格局。面對這樣的形勢,更加迫切需要堅持系統觀念,充分認識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的內在邏輯與規律,將三者的發展作為一個相互作用的有機整體協同推進,夯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基礎支撐。
(三)
善弈者謀勢,善治者謀全局。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著眼于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對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作出了重要部署,為深化教育綜合改革、科技體制改革、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繪制了新的“施工圖”。
今年9月,福建組建省委科技委,統籌安排全省科技發展戰略目標、重大政策、重大工程、中長期和年度工作安排,整合科技資金、人才隊伍、科研基礎設施資源,優化重大科技創新組織機制,提升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在推動高質量發展爬坡過坎的關鍵階段,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的號角已經吹響,我們必須充分發揮福建特色和優勢,強化教育科技人才支撐,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斷塑造新動能新優勢。
重在統籌推進體制機制改革。
面對在教育科技人才領域還需突破的現實問題,要讓體制機制活起來、更系統。從教育出發,完善科教協同育人機制,深入推進產教融合、科教融合、校企合作,讓更多科研人員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之間雙向流動。同時,完善科技創新組織體系,深化科技評價制度改革,推進科技領域放權賦能,加強科技工作統籌協調,實施科技重大攻關行動,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的政策和機制,讓科研單位和人員聚精會神投身科研。
重在支持高校、企業等創新主體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科研平臺是科技創新的重要“蓄水池”。發揮科技創新平臺優勢,加強高能級科創平臺建設,建好、管好、用好現有國家級平臺,重點打造一批國家所需、福建所能的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和基地,打造行業產業共性技術平臺,推動產業鏈上下游共享技術,引進先進研發機構,著力匯聚更多創新資源,營造更加完善的創新環境。
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體。今年,福建出臺了支持民營企業、國有企業科技創新的若干措施,從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成果轉化的主體地位等方面不斷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去年,福建新修訂《福建省科學技術獎勵辦法》,新增設立省科學技術成果轉化獎和省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有力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
重在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
解決“卡脖子”問題,關鍵不僅在“投錢”,更在“投人”。從短期和中期來看,可以靠引進一批人才解決眼前問題,但從長期來看,根本還是要靠自主培養。因此,要樹立“大人才觀”,面向經濟發展主戰場,要著眼長遠儲備優秀人才,用好重大人才計劃,構筑更開放的引才平臺,創新靈活多樣的柔性引才方式,服務保障好各領域各層次各類別人才,營造更有吸引力的人才環境廣聚天下英才。
任何偉大的事業,“非一木所能支,少一力則業難成”。面向未來,只有繼續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事業發展,進一步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才能在中國式現代化福建實踐新征程中揚帆遠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