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斗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從10月中旬來到寧夏銀川市永寧縣閩寧鎮,賴瑞云就一直忙在地里,奔波于鄉村設施大棚和農業企業之中。來自福建省亞熱帶植物研究所的他,是2021年福建省廈門市科技局外派援寧專技人才。
初次踏上這片土地,賴瑞云感到很振奮。
在多年東西部協作和對口支援的幫扶下,閩寧鎮的近千棟設施大棚,即使在寒冷的冬季,農民仍然可以在里面栽種水果蔬菜,老百姓也不再為這個時節的果蔬供應而發愁了。
像賴瑞云這樣的科技專家,近年來廣泛活躍在寧夏脫貧攻堅一線。他們傳技術、上項目、組機構、建園區、搞培訓,用科技力量讓昔日的“干沙灘”變成了“金沙灘”,也讓老百姓從脫貧走向了致富。
賴瑞云的調研計劃
“基本生活條件明顯改善了,群眾想要更上一個臺階。”賴瑞云走訪了解到,當地的企業和干部群眾想要發展生態特色農業,開展鄉村觀光采摘等特色旅游,進一步增收致富的愿望十分強烈。
賴瑞云發現,一些農民和鄉村生態園花重金引入了稀有果樹,但因為缺乏果樹種植經驗、大棚果樹種植技術跟不上,植被成活率不足一半,群眾損失慘重,積極性大大受挫。
“事實上,只要選對品種、用對方法,發展特色經濟作物在閩寧鎮是完全行得通的?!弊咴L原隆村昌盛光伏生態科技園時,賴瑞云為當地群眾打氣。
如何進一步發揮設施大棚的優勢,提升特色生態經濟植物的潛力,正是他來閩寧鎮以來一直思索的問題。
在近一個月的調研后,賴瑞云找到了工作方向和重點?!拔蚁胍Y合自己果樹栽培和快繁方面的專業技術,幫助當地百姓拓展種植品類,提升作物品質。”他說。
冬季是最好的土地調整期,閩寧鎮土壤堿性嚴重,賴瑞云從本地取材,巧用蚯蚓土、牛糞等來改善大棚土壤環境。
針對現有大棚品種,他根據所學加強營養供給和病蟲害防治,為植被整形修剪,不僅大棚內部景觀大幅提升,還釋放出更多空間,提升了溫室大棚的利用率。
人和項目同等重要
除了發揮自身專業技術領域,賴瑞云還計劃通過閩寧協作的平臺,把更多福建優質農業專家技術人才和農業科技項目引到閩寧鎮,因地制宜發展當地特色農業,從而延伸閩寧鎮農業產業鏈。
的確,人才和項目是最有力的抓手。
近年來,福建、寧夏兩省區支持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和企業實施一批科技合作項目,碩果累累。福建省累計組織300多名科技人員和科技特派員赴閩考察學習,并整合兩地高校、科研單位36名高層次專家組建了以福建農林科技大學蘭思仁校長為首的閩寧科技合作專家組。
寧夏農林科學院與福建農科院承擔的寧夏智慧食用菌產業發展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項目,成功引進篩選羊肚菌等4個名貴珍稀藥食兼用食用菌品種,在閩寧鎮建立羊肚菌示范生產基地,并培養技術骨干11人。
寧夏大學聯合廈門大學“閩江學者”尹應武教授為首的專家團隊共同實施的水溶性生物高分子及多功能新型系列肥料研發項目,在石嘴山市惠農區建立了1000畝青儲玉米、靈武市1000畝靈武長棗應用示范基地。
踏上鄉村振興這一新征程后,閩寧兩地將目光投向了更高更遠處。
由寧夏農林科學院聯合福建農林大學、福建農科院和寧苗生態園林公司等承擔的美麗鄉村與高效生態農業科技創新技術研究與示范項目,正在眾人的期待中落地、生根、結果。
平臺助力成果轉化
成果轉化必須有陣地,這是兩省區達成的共識。
在福建、寧夏科技部門的連續支持下,福建農科院食用菌專家在固原市彭陽縣長城塬建立了閩寧現代循環農業(食用菌)科技示范展示區。園區占地500畝,建成標準化出菇室360間、現代化生產線2條,引進和培育生產企業4家,創建了“草—菇—畜—田”循環農業發展模式,以杏鮑菇、平菇、香菇工廠化生產為主,日產各類鮮菇5噸,年產值2000多萬元,年轉化利用農業廢棄物3000多噸,制作生物飼料及有機肥5000余噸。
另外,兩地支持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和企業組建了閩寧食用菌研發中心、固原肉牛研究中心和寧夏蜂產業研發中心3 個創新平臺,委托廈門科易網運營寧夏技術市場。目前,寧夏技術市場成果庫擁有福建科技成果14837條,專家人才327名,有力支撐和促進了技術成果在寧夏的應用。
對于來年的春耕,賴瑞云早有規劃。
巧克力味薄荷、臺灣香檬、臺灣果桑……這些由福建省亞熱帶植物研究所多年培育出的“珍”“稀”“特”植物新品種,種植技術已相對成熟,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當地群眾能快速上手。
掛職期為一年的賴瑞云常常感到時間緊迫?!斑@一年,我要穩穩接好上一輪東西部協作和對口支援的接力棒,力爭把當地農業版塊做大做強,不辜負受援地百姓的信任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