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調研時強調:“我們國家進入科技發展第一方陣要靠創新,一味跟跑是行不通的,必須加快科技自立自強步伐。要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創新作為一項國策,積極鼓勵支持創新。創新不問‘出身’,只要誰能為國家作貢獻就支持誰。”認真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的最新論述,有助于我們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準確把握實施“十四五”的著力點和編制中長期科技規劃的方向。
“十三五”時期,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實施,我國研發投入強度從2.06%提高到2.23%,全球創新指數排名從2015年的第29位躍升至2020年的第14位,在載人航天、量子通信、高速鐵路等領域重大科技成果加速涌現,為更好發揮科技自立自強對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作用奠定了堅實基礎。
今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我國正在邁入新發展階段,科技實力正在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更需要加快科技自立自強步伐、增創競爭優勢。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深入發展,我國科技創新事業和產業體系轉型升級面臨前所未有的戰略機遇。與此同時,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世界經濟陷入低迷期,我國經濟面臨的風險挑戰不容低估,我們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立足新發展階段、落實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持之以恒加強基礎研究,圍繞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深化改革,促進科技創新與經濟深度融合,強化和鞏固科技創新在新發展格局中的核心地位。
持之以恒加強基礎研究,夯實新發展階段的科技實力根基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基礎研究是整個科學體系的源頭。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抓住大趨勢,下好‘先手棋’,打好基礎、儲備長遠,甘于坐冷板凳,勇于做栽樹人、挖井人,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夯實世界科技強國建設的根基?!薄笆濉逼陂g,中央財政對基礎研究經費投入增長了一倍,2020年我國基礎研究占全社會研發總經費的比重首次超過6%。在新發展階段來臨之際,國際高科技競爭和國內高質量發展對自主創新能力提出了更高、更急迫的要求。
一是要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的優勢,強化國家作為重大科技創新組織者的作用,下好基礎研究的“先手棋”,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新型舉國體制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組織實施體現國家戰略意圖的科技項目,充分發揮市場創新機制的功能,凝聚全國力量、集中配置要素資源于特定科技領域,推動新技術快速大規模應用和相關產業迭代升級的綜合性政策導向和制度安排。從奮起直追的載人航天工程和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到跨越式發展的“嫦娥工程”和“中國天眼”,再到“后發先至”的移動通信技術和高速鐵路建設,新型舉國體制都展現出助推“彎道超車”的巨大優勢。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是科技創新的“國家隊”,在新發展階段,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就是要聚焦量子信息、光子與微納電子、網絡通信、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現代能源系統等前沿領域,加快重組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實施一批具有前瞻性、顛覆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優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空間布局,支持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加快形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二是要超前布局國家級科技基礎設施集群,打造重大原始創新策源地。加快推進北京懷柔、上海張江、安徽合肥等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粵港澳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建設。破除“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教育評價標準,加快“雙一流”高校建設。在用好財政資金的同時,鼓勵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和社會力量多渠道持續增加投入,明顯提高基礎研究經費占全社會研發經費比重。推動科研設施、基礎研究平臺等創新資源開放共享,鼓勵各類市場主體對5G、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基建”的投資。
三是要引導企業重視基礎研究,突出企業在技術創新體系中的主體地位。創新驅動發展不僅是國家戰略,也是企業提升核心競爭力的戰略抉擇?!笆奈濉币巹澗V要指出,“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完善技術創新市場導向機制,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形成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痹谛掳l展階段,要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建立研發機構,組織實施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提升行動,通過更大力度的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鼓勵將符合條件的由財政資金支持形成的科技成果許可給中小企業使用等普惠性政策,支持企業參與和主導國家重大科技項目,搶抓科技競爭制勝權。
圍繞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深化改革,牢牢把握創新發展主動權
構建新發展格局最本質的特征是實現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強。中央深改委第十八次會議強調,“發揮全面深化改革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的關鍵作用,要圍繞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深化改革,完善黨對科技工作領導的體制機制,推動科技創新力量布局、要素配置、人才隊伍體系化、協同化,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堅決破除影響和制約科技核心競爭力提升的體制機制障礙,加快攻克重要領域‘卡脖子’技術,有效突破產業瓶頸,牢牢把握創新發展主動權?!爆F有的科技管理體制還不能適應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需要,因此,應深入推進科技體制改革,破除制約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障礙,激發創新引擎的澎湃動力。
一是要以改革更大地激發創新創造活力,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更好調動科研人員積極性創造性?!笆奈濉逼陂g,應破解政府職能在科技創新領域仍然存在錯位、越位、缺位等問題,持續深化科技領域“放管服”改革,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在人員選用、成果轉化、收益分配等方面給予各類創新主體更大的自主權和決策權。加快變革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隊伍的組織和運行方式??蒲泄芾肀仨殢氐讙仐壱怨転橹鞯乃悸罚灰o科研人員設置不必要的條條框框,實施預算考核、目標考核的管理方式。
二是要大力推行創新不問“出身”的體制機制。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出探索“揭榜掛帥”?!笆奈濉币巹澗V要首次在國家五年規劃中寫入“揭榜掛帥”,明確提出:改革重大科技項目立項和組織管理方式,給予科研單位和科研人員更多自主權,推行技術總師負責制,實行“揭榜掛帥”“賽馬”等制度,健全獎補結合的資金支持機制。這些抓創新不問“出身”的體制機制,公開面向所有市場主體,不論資質、不設門檻、不分所有制,讓有條件有實力的市場主體公平參與競爭,讓揭榜者能心無旁騖潛心科技研發。
三是要創造有利于基礎研究的良好科研生態,建立健全科學評價體系、激勵機制。抓好人才和機制兩個關鍵點,在深化人才體制機制改革的進程中,把科技體制改革和教育體制改革銜接起來;強化和有效運用各種激勵政策,積極推動科技成果和知識產權權屬改革,擴大賦予科技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改革試點,建立健全職務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分配機制,充分調動科研院所和廣大科研人員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對科研人員從事基礎研究要完善待遇等政策,不提不合理的硬性時間要求,鼓勵甘坐冷板凳、自由探索、厚積薄發,努力獲得更多科學發現和發明創造;加快破除不合理的管理規定和制度,使科研團隊有更大自主權、省心辦事,讓科研人員集中精力潛心研究;引入科研競爭機制,使青年人才有機會挑大梁、擔重任;加強科研誠信體系建設,克服“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的頑疾,完善突出創新質量和學術貢獻的考核與評價體系,營造風清氣正的學術環境。
促進科技創新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搶占未來產業發展制高點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當前,我國正在從知識產權引進大國向知識產權創造大國轉變,知識產權工作正在從追求數量向提高質量轉變。我們必須從國家戰略高度和進入新發展階段要求出發,全面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工作,促進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激發全社會創新活力,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贝龠M科技創新與經濟深度融合,推動關鍵核心技術融入實體經濟,是科技自立自強的內在要求和最終目的。
一是要深入實施知識產權強國戰略,搶占未來產業發展先機。知識產權是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關鍵環節。2020年中國專利申請量同比增長16.1%,以68720件穩居世界第一,正在成為“專利工廠”。發展未來產業是建設現代產業體系、培育發展新動能、把握產業發展主動權的戰略舉措,也是應對國際政治經濟格局演變和科技競爭的戰略舉措?!笆奈濉币巹澗V要明確提出,“著眼于搶占未來產業發展先機,培育先導性和支柱性產業,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化、集群化、生態化發展。”在新發展階段,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和完備產業體系的優勢,鼓勵有條件地方依托產業集群創辦混合所有制產業技術研究院,服務區域關鍵共性技術研發。強化對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的引導和激勵,大幅提升我國科技成果和知識產權的整體質量效益,從源頭上解決好高質量自主創新成果供給不足的問題。
二是逐步建立以知識產權為核心的科技治理體系,推動實現創新鏈與產業鏈的深度耦合。加強自主知識產權創造、儲備和保護,建立從基礎研究、應用研究、關鍵技術開發、科技成果產業化等各個環節銜接聯動的體制機制。完善知識產權相關法律法規,加快新領域新業態知識產權立法。加強知識產權保護行政執法機關與刑事司法以及與公安、海關的協作機制,針對知識產權侵權易發的重點領域、重點區域定期開展專項查處行動,建立起行政執法和司法保護兩條途徑優勢互補、有機銜接的知識產權保護模式。支持傳統文化、民族產業等重點領域的知識產權海外布局和維權。健全知識產權侵權懲罰性賠償制度,加大損害賠償力度。優化專利資助獎勵政策和考核評價機制,更好保護和激勵高價值專利,培育專利密集型產業。改革國有知識產權歸屬和權益分配機制,擴大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知識產權處置自主權。
三是實施更加開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國際科技合作戰略,增強中國科技在全球創新和競爭格局中的地位和影響力。一方面,實行更加開放的人才政策,吸引外籍高端人才和專業人才來華工作、科研、交流,完善外國人在華永久居留制度,探索建立技術移民制度,為海外科學家在華工作提供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吸引力的環境。另一方面,加強產業技術研發和創新領域的國際合作,主動設計和牽頭發起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鼓勵我國科技工作者走向國際科技舞臺,積極參與重要國際科技組織工作,加大國家科技計劃對外開放力度,研究設立面向全球的科學研究基金。在加強國際科技交流合作的進程中,輸出中國標準、形成中國示范、貢獻中國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