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緣政治沖突破壞國際和平大環境的惡果已然顯現。全球氣候治理正在讓位于地緣政治議程。俄羅斯是全球重要的石油、天然氣、金屬等資源出口國,俄烏同為全球重要糧食出口國。俄烏沖突以來時近三周,以原油和小麥為代表的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應槍聲而漲,未來經濟形勢晦暗不明;交易完全自由化的歐盟天然氣市場出現恐慌,德國電力價格突破新高,各國現有能源政策正在面臨考驗。
脫碳計劃面臨現實性因素沖擊
盡管歐洲多國正在尋求能源供應“多元化”,謀求擺脫當前對俄能源深度依賴,但能源、電力消費需求并非能夠“說斷就斷,說停就?!?。能源行業研究機構雷斯塔能源匯編的數據顯示,2021年,歐洲電力消費量達到3650太瓦時,非天然氣的發電量僅有152太瓦時,既有核電在安全性存疑、老舊待翻新等多重不利因素下也難堪大任。
多家市場分析機構明確指出,不論是核電還是可再生能源電力,都無法完全保證歐洲的電力供應。事實上,歐盟進取心十足的脫碳戰略的核心就是充分運用從俄羅斯進口的天然氣,在此前提下才能按原定計劃報廢那些“不受歡迎”的煤炭火力發電廠。不同于短期的“綠色通脹”,歐盟能源政策“去俄羅斯”化將從現實角度審視其脫碳計劃的可行性。
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場“降溫”
值得注意的是歐盟出現的“碳價”暴跌。所謂“碳價”是指歐盟碳排放額度(EUA)的市場交易價格。歐盟在2021年通過了《歐洲氣候法》,雄心勃勃地想要進一步加強碳市場,將其作為“減碳55”(即歐盟到2030年減碳55%)一攬子計劃的基石。碳定價被視為脫碳政策的核心,該政策旨在遏制發電和重工業等能源密集型行業的排放。其邏輯在于,隨著二氧化碳價格的上漲,公司需要為其排放支付的費用越多,它們在減排方面的努力就會越多。歐盟排放權交易體系領跑全球,碳交易額達到1690億歐元左右,占全球碳市場份額的87%。
然而,市場對傳統地緣政治矛盾上升的擔憂沖擊了人們對既定全球脫碳計劃以及未來全球經濟形勢的信心。如果全球脫碳共識少了俄羅斯這一重要玩家,甚至連俄出口能源也要被貼上“不道德”標簽,那現有的脫碳計劃顯然會變得不切實際,很多舉措恐怕也需要從長計議。同時,如果世界經濟形勢受到累及,碳排放量也會相應萎縮,“碳價”自然應聲而跌。
脫碳和能源安全本該“兩條腿走路”
日本丸紅經濟研究所所長今村卓稱,脫碳是大勢所趨,但原本包含俄羅斯在內的全球攜手合作邁向“碳中和”的進程,恐受地緣政治波及而失去共識基礎。能源結構的切換本就需要時間,難以一蹴而就,脫碳議題恐將暫時讓位于能源安全考量,短期內有被束之高閣的可能。
另一方面,煤炭作為重要的儲備能源在能源安全因素上升的背景下受到重視。特別是“燃煤鍋爐混氨燃燒”等新技術的成功研發更是有望為煤電“污染嚴重”“破壞環境”等傳統印象“摘帽”。
事實已經證明,片面強調脫碳難保沒有意外,片面強調安全也可能帶來更多不安。未來,全球脫碳轉型或將面臨更多的地緣政治考驗,防止掉入“俄烏沖突”陷阱需要更多的政治智慧。“碳沖鋒”時丟掉了“手里吃飯的家伙”,早晚還要撿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