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科學的春天來了
從“科學技術是生產力”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中國共產黨對科學技術重要性的認識與時俱進,逐漸深入,對撥亂反正、推動改革開放和社會發展、提高全民族科學文化水平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
“這是科學的春天!讓我們張開雙臂,熱烈地擁抱這個春天吧!”
歷史的車輪駛入1978年。這是一個永載史冊的年份。
那一年的11月份,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18戶農民偷偷按下的十八個鮮紅手印,日后被認為是中國對內改革開始的標志。一個月后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真正開啟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大幕。
而早在這一年的3月份,另一件影響中國的大事已經發生。
1978年3月18日,這是老一輩科學家終生銘記的日子。
這一天,全國科學大會隆重開幕。
復出后的鄧小平在大會開幕式上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一部分”等著名論斷,與會的5000多名中國科技界精英很多都在會場流下熱淚。
針對當時發展科學技術的路線、方針、政策方面的幾個關鍵性認識問題,鄧小平旗幟鮮明地予以撥亂反正,澄清了“四人幫”搞亂的重大是非。
在開幕式講話中,鄧小平首先提綱挈領地指出:“四個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的現代化?!?/span>
接著,他談到對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認識問題。他說,“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這是馬克思主義歷來的觀點”,“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使科學與生產的關系越來越密切了??茖W技術作為生產力,越來越顯示出巨大的作用。”
他以歷史巨人的目光把握了時代潮流:當代社會生產力的巨大發展,勞動生產率的大幅度提高,最主要的是靠科學的力量、技術的力量。
在論述“四個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的現代化”的問題之后,鄧小平親切地設問:“怎么看待科學研究這種腦力勞動?科學技術正在成為越來越重要的生產力,那么,從事科學技術工作的人是不是勞動者呢?”“他們的絕大多數已經是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自己的知識分子,因此也可以說,已經是工人階級自己的一部分。他們與體力勞動者的區別,只是社會分工的不同。”
鄧小平科技思想的形成與他對世界形勢的判斷和對時代脈搏的把握分不開。
彼時,中國已開啟改革開放的新時代。上世紀70年代中后期,鄧小平多次出國參加重要國際會議和進行國事訪問,在國外目睹的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給人類物質文明以及整個社會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無疑強烈震撼到了他的內心深處。
1985年,鄧小平指出:“世界新科技革命蓬勃發展,經濟、科技在世界競爭中的地位日益突出,這種形勢,無論美國、蘇聯、其他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不能不認真對待?!?/span>
1988年,鄧小平在視察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工程時指出:“現在世界的發展,特別是高科技領域的發展一日千里,中國不能安于落后,必須一開始就參與這個領域的發展?!?/span>
同樣是在1988年,鄧小平同捷克斯洛伐克總統胡薩克談話時進一步指出:“馬克思說過,科學技術是生產力,事實證明這話講得很對。依我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總之,對全國廣大知識分子而言,鄧小平在全國科學大會上的講話是明燈,是號角,是精神上的巨大鼓舞。
那一年,43歲的陳佳洱剛剛從陜西漢中的山溝溝回到北京。大會上,他曾感慨說:“我錯過了最好的科學創造的年華”,在座的科學家們都笑了。當時年近70歲的流體力學家、中國近代力學奠基人和理論物理奠基人之一周培源,指著自己斑白的頭發和臉頰上的皺紋笑問:“他都說自己老了,那我們怎么辦?”一句話,讓陳佳洱重燃了熱血與斗志。
對新中國的科技事業而言,這是一個由亂到治、由衰到興的“拐點”。中國共產黨首次把反映人與自然關系的科學技術,同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現實基礎的生產力緊密聯系在一起,從而對當代中國科技事業產生了“怎么估計都不會過分”的影響。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這是科學的春天!讓我們張開雙臂,熱烈地擁抱這個春天吧!”閉幕式上,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的郭沫若發表了題為《科學的春天》的書面講話,以詩人特有的氣質歌頌了春天的到來。
《科學的春天》成為中國知識分子解放的宣言,象征了一個科技新時代的開始。這不僅是郭沫若的詩情畫意,更是一代知識分子的心聲;這也不單是鄧小平個人的高瞻遠矚,而是中國共產黨人在重大是非面前勇于糾錯的擔當和氣魄。
這次大會還討論通過了方毅副總理所作的《1978—1985年全國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綱要》。
“科學的春天”以后,一場被延誤了的政策革命開始重新啟動:科技界開始平反冤假錯案,落實知識分子政策;科技人員歸隊,科技機構重組,科研工作秩序開始恢復。
“依靠、面向”開啟科技體制改革之路
彼時,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科技體制的缺陷也逐漸暴露。
我國的科技體制,是按照“蘇聯模式”建立起來的,從上世紀70年代末以來,這種體制產生了科技與生產分離、工業研發力量薄弱、缺乏科技成果有償轉讓等問題,科技與教育脫節、與經濟結合不夠緊密等問題逐步凸顯。
1981年2月,國家科委向黨中央提交了新時期發展科學技術的發展方針,即《關于我國科學技術發展方針的匯報提綱》(以下簡稱《匯報提綱》)。其要點包括:科學技術應當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并把促進經濟發展作為首要任務;保證基礎研究在穩定的基礎上逐步有所發展;把學習、消化、吸收國外科學技術成就作為發展我國科學技術事業的重要途徑。
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個比較系統、完整的科學發展方針。
《匯報提綱》中提出的新時期科技發展方針,構成了1982年提出的“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科學技術工作必須面向經濟建設”戰略指導思想的具體內容。
1982年10月,全國科學技術獎勵大會明確提出“經濟建設要依靠科學技術,科學技術要面向經濟建設”的戰略指導方針。
這一方針為我國科技體制改革指出明確方向。科技體制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改革以前科學技術同經濟建設嚴重脫節的狀況,走一條“依靠、面向”的新路子。
1985年3月13日,中共中央發布了《關于科學技術體制改革的決定》。
這一重磅文件的發布,標志著科技體制改革由1978年以來科技界自發進行的探索試點階段進入有領導、有步驟、有組織的全面開展階段。這也表明我國科研范式從國防導向的科技政策轉向經濟導向的科技政策;從計劃經濟體制的范式轉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范式。
“必須在高科技領域里邊,有一席之地”
在科技體制改革的有利推動下,我國實施了一系列推動科技與經濟發展的國家指令性計劃,如科技攻關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星火計劃、火炬計劃等,形成了面向經濟建設主戰場、發展高新技術及其產業化和加強基礎性研究3個層次的縱深部署,構筑了我國新時期科技發展的戰略框架。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863計劃”被認為開啟了新中國科技騰飛的新征程。
1983年,美國總統里根發表電視講話,公布了震驚世界的“星球大戰計劃”。蘇聯和東歐迅速制定“科技進步綜合綱要”與之針鋒相對;西歐17國聯合簽訂“尤里卡計劃”;日本提出了“今后十年科學技術振興政策”。新技術競爭的浪潮沖擊著整個世界。
此時的中國,改革開放剛剛起步。是立即投入大量資金,跟進科技發展浪潮;還是先全力發展好經濟,在科技發展方面采取“拿來主義”?各方爭論不下。
1986年3月,王大珩、王淦昌、楊嘉墀、陳芳允4位科學家聯名起草的《關于跟蹤研究外國戰略性高技術發展的建議》被遞交到鄧小平的案頭。
早在1978年就提出“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鄧小平,顯然被建議書中提到的嚴峻的國內外形勢所觸動。僅僅過了兩天,他就批示:此事宜速作決斷,不可拖延。
隨后的半年里,國務院先后召開七次會議,組織200多位專家反復探討、論證。1986年11月18日,這份面向21世紀的中國戰略性高科技發展計劃——《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綱要》正式發布。
這個計劃因鄧小平首次批示的時間為1986年3月,又稱“863計劃”。
“863計劃”從世界高技術發展趨勢和中國實際需要出發,選擇生物、航天、信息、先進防御、自動化、能源和新材料等7個領域15個主題項目,作為我國發展高科技的重點。1996年又新增了海洋技術領域。
考慮到當時國內的經濟條件,王淦昌提出:“能省就省,一年能給兩個億就行。”他們怎么也沒想到,黨中央最后竟批了100億的??睿喈斢诋斈耆珖斦傊С龅亩种?!
這樣的決斷和投入,讓新中國科技騰飛有了更高的起點。
第一座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首次對撞成功,揭開了我國高能物理研究的新篇章;曙光高性能計算機的研制成功,打破了國外長達幾十年的技術封鎖;兩系法雜交水稻技術的創新實踐,引領了全球水稻雜種優勢利用的發展方向……
回看這一戰略計劃所取得的成就,這樣的篇幅已經難以盡述了。
“過去也好,今天也好,將來也好,中國這么一個國家,必須在高科技領域里邊,有一席之地?!笨梢源_定的是,鄧小平曾說過的話,實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