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加入國際大循環,“世界工廠”的發展模式對我國快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這樣的發展方式難以支撐我國在未來30年的發展。一是我國粗鋼、水泥等基礎工業產品產量已超過全球總產量的50%,進一步增長的空間有限;二是我國重要資源能源對外依存度依然偏高,在目前經濟全球化遭遇“逆風”和“回頭浪”的情況下,能源安全和資源安全存在一定隱患;三是我國生態環境質量和發達國家仍有差距,內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的需求也不再允許高排放、高污染的粗放發展方式。
因此,為了滿足未來30年乃至更長時間發展可持續性的要求,必須努力轉變發展方式、尋求發展空間、破解發展瓶頸。
一是要通過技術進步破解資源依賴,全面實現產業升級,在持續提高高新技術產業的同時逐步減少對基礎產業的需求,實現附加值更高、更有效率的發展,進而保障經濟安全;二是要通過發展可再生能源破解對外能源依存,在保障可再生能源穩定供給的基礎上逐步減少原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的進口,進而保障能源安全;三是要通過產業和能源結構的調整優化減少污染物排放,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進而保障環境安全。
這三方面工作是破除經濟、能源、環境等領域隱患、實現我國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而要實現這三方面的目標,無一例外都需要以“綠色低碳”的方向為引領,推動技術革新和生產生活方式變革。因此,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必然是綠色低碳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