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技”育“良田”,沃野好“豐”景。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以下簡稱省農科院)緊緊圍繞國家重大決策部署,為全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努力拼搏奮斗,不斷貢獻“農科力量”,為黑龍江省爭當全國農業科技“排頭兵”作出重大貢獻。
作為國內規模、分布、覆蓋面領先的省級農科院,經過66年的建設和發展,省農科院已逐漸奠定了我國寒地農業研究院所的“龍頭”位置。目前,全院下轄29個分院(所),其中16個設在哈爾濱市、13個分布在全省不同生態類型區。全院現有職工2313人,其中高級職稱937人,二級研究員35人,博士284人。
近年來,為了讓“中國碗”裝上更多的“龍江糧”,使“大糧倉”更具底氣,龍江農科人用踏石有印、抓鐵有痕的氣魄和滾石上山、蹚河過坎的勇氣,秉承“頂天立地”科技創新發展路徑,在當好“壓艙石”路上鏗鏘前行,為黑龍江省糧食生產實現“十八連豐”、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發揮了重要的科技支撐作用,提交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
科技創新
以高視野搶占科研橋頭堡
“有為才有位”,這是省農科院黨組書記、院長劉娣強調得最多的一句話。黑龍江是農業大省,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總體目標,農業現代化是根本。緊繃確保國家糧食安全這根弦,省農科院面向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現實需求和農業科技發展的前沿,緊緊圍繞全省重大農業科技關鍵技術進行科技攻關、平臺搭建,研發的成果有力地支撐了全省現代化大農業的發展。
近年來,省農科院打造了各類科技創新平臺146個,有力保障了全院種質試驗、展示、創新以及品種選育的穩定性和延續性。2022年7月,國家耐鹽堿水稻技術中心東北中心正式落戶省農科院,同年9月入庫72個國家農作物種質資源庫名單,黑龍江省的3席中,省農科院國家寒帶作物及大豆種質資源中期庫和國家馬鈴薯種質資源試管苗庫便喜占2席。2003年,省農科院還率先在全國啟動實施了“農業科技創新跨越工程”項目,累計獲得黑龍江省財政資金5.16億元,這對改善科研條件、助推科技創新的效果是立竿見影的。研究基礎的支撐和效率的提高自然帶來了科技成果產出和項目承擔能力的提升。
省農科院把種子創新作為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突破口,建院以來共育成推廣玉米、水稻、大豆、小麥、馬鈴薯等農作物新品種1777個,重點培育了一批以高產、優質、多抗、專用為導向的突破性新品種,使全省農作物品種更新換代5—6次。通過整合資源、集中攻關,大大縮短了全省農作物新品種更新換代步伐,每次更新換代都使作物產量有8%—10%的大幅增長。省農科院專家團隊育成的“龍粳”系列品種的推廣,從潘國軍團隊育成的“龍粳31”到聶守軍團隊培育的“綏粳18”,一個又一個全國推廣面積廣的粳稻品種都在黑龍江省誕生,龍粳系列水稻品種更是入選“十三五”期間全國十大農業科技標志性成果,是全國省級農科院系統率先獲此殊榮單位。省農科院的“龍稻18”“松粳22”“松粳28”被評為全國優質水稻十大金牌品種?!昂县S”號、“黑河”號、“綏農”號和“黑農”號大豆系列品種,不僅確保了黑龍江省大豆優良品種持續供應,還輻射推廣到省外其他地區,“合豐25”“綏農14”“合豐35”“黑河43”先后成為全國叫得響的大豆品種?!褒埖ぁ薄敖椨瘛毕盗杏衩灼贩N成為黑龍江省玉米主要品種?!翱诵?號”馬鈴薯持續30多年成為全國大規模種植的品種。不斷育成的新品種,保證了黑龍江省各積溫帶始終都有可靠的優良品種作保障。目前全省良種普及率已經達到98%以上,基本實現了良種全覆蓋,其中大豆和水稻自育品種覆蓋率超過80%。2019年全國常規稻種植面積前十位品種省農科院有4個品種入列,大豆種植面積前十位品種省農科院占8席。2020年,全省38個種植面積超百萬畝以上的農作物品種,省農科院占27個,水稻、大豆、玉米三大主栽作物品種在全省種植面積11197萬畝,為黑龍江省糧食生產實現“十八連豐”作出重大貢獻。
省農科院在畜牧養殖領域也建成了較完善的科技創新體系,承擔了為全省“兩牛一豬一禽”做好科技支撐的重任。黑龍江省的國家保護豬種東北民豬的保種、資源研究、雜交利用及產業化推動等處于國內領先地位,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龍民黑豬培育填補了30多年來黑龍江省生豬育種空白。
“良種”需要“良法”的助力,才能大幅度提升農業生產水平。上世紀80年代末,由省農科院引進再創新的“水稻旱育稀植技術”的推廣,助推了黑龍江省水稻種植面積迅速擴大,從最初的300多萬畝到目前已經發展到6000多萬畝,“種稻治澇”對黑龍江省中低產田改造和糧食生產上臺階作出了巨大貢獻。另一個值得一書的當屬在西部干旱地區廣為推廣的“催芽坐水種”,使這一地區玉米增產30%以上。玉米機械化生產技術的推廣和大面積攻關示范,帶動黑龍江省玉米種植面積由2400萬畝左右增加到10000萬畝左右;玉米平均單產由200公斤左右提高到400公斤以上。大豆生產在“壟三栽培”“矮桿密植栽培”和新品種的合力支撐下,單產普遍提高10%以上?!吧钏筛鳌奔夹g的研究和推廣,提升了黑龍江省農作物抵抗旱澇災害的能力,很多的土肥、植保、農化技術還為農業高效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豬牛羊禽等規?;B殖技術的研究和推廣,大大地推動了畜牧業現代化標準化生產。同時,省農科院在黑土地保護、鹽堿地綜合利用、食品加工、農業機械,以及高粱、谷子等雜糧作物,向日葵、麻類等經濟作物,果樹、蔬菜、牧草、食用菌等一系列作物新品種的育成與新技術的推廣上都碩果累累,有效助推了黑龍江省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
豐富載體
以高效益催生“雙鏈”快銜接
作為一個省級農業科研機構,省農科院承擔著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服務“三農”的任務。其中科技創新是基礎,而成果轉化和服務“三農”既是手段與目的,也指明了科研工作“頂天立地”的努力方向。
近年來,省農科院積極探索建立了公益性定位與市場化運作相結合的發展模式,推進科技成果轉化。成果轉化體制籬笆的破除,則為這種創新,打開了一扇門。
針對科技成果轉化的難點和堵點,省農科院大刀闊斧地改進創新成果轉化形式,有效推動了“創新鏈”同“產業鏈”無縫對接,使科研成果實現“有地轉”“有人轉”。近年來,省農科院相繼出臺了《省農科院科技成果轉化管理辦法》《省農科院種業科研成果權屬實施細則》《省農科院專業技術人員離崗創業管理辦法》等文件,明確了科研成果權益分配的基本原則,大幅度提高了成果完成人的收益比例,在制度上打通了科技人才向產業流動的“雙向通道”。同時,在干部晉升、崗位(職稱)評聘、先優評選等工作中,也加大了成果轉化業績的考評權重,對落實成果轉化成績出色的領導干部和科技人員給予政策傾斜,極大激發了全院自主推進成果轉化的積極性。
為了讓科研成果轉化范圍更廣、速度更快、影響更深,省農科院還在全省率先成立了黑龍江省農業高新技術產品綜合市場,展覽、展示、銷售省農科院自育品種;創辦了全國企業化管理的種業知識產權科技服務平臺——龍科種業科技成果產權交易中心有限公司,累計實現成果轉讓324項;創建了省級科技孵化器——龍科企業孵化器有限公司,累計孵化中小微企業63家;成立龍科種業集團,被評為“育繁推一體化”企業,并成功引入北京大北農集團聯合構建多元化種業企業,目前已按照統一部署劃入黑龍江省農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成立了省農科院技術轉移轉化中心,成為省技術轉移示范機構,連續兩年考評優秀獲省獎勵200萬元;在全國農科院系統率先建設“農業科技成果轉化OA管理體系”,實現科技成果由產出到轉化的“一站式”閉環管理工作流程;在全省不同生態區與合作企業共建科技成果展覽展示基地,組織召開金秋博覽系列活動,實現科技成果田間就地轉化;開辦了全國省級農科院農產品商城“龍科云商”和農業產業服務平臺“龍科—種地幫”微商城,以上平臺的搭建和高效運轉,使省農科院具備了成果轉化“線上線下”一體化綜合服務能力?!笆濉敝两?,省農科院科技成果實現轉化金額7.3億元。
科技成果轉化必須要以市場主體的身份充分參與市場競爭,而且后期必須借助資本的力量走向市場,省農科院的決策者們深諳此道。面向社會公開尋找市場“合伙人”是省農科院的重要布局。先后攜手大北農集團、省農投、象嶼、谷實、寶宇、哈信誠等龍頭企業,將企業靈活的市場機制、科研院所的科技優勢有機結合,實現了科技與資本的深度融合,在技術改造、技術攻關、技術創新、產品研發等方面建立了戰略合作關系。
躬身大地
以高標準服務“三農”硬內核
在2012年相關文件里,有這樣一段話:“鼓勵高等學校、科研院所建立農業試驗示范基地,推行專家大院、校市聯建、院縣共建等服務模式?!?/span>
這段話讓每一個黑龍江人都感到由衷地高興、自豪,因為“專家大院”“院縣共建”,是黑龍江省開展農業科技合作共建、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推廣、著力提高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和科技貢獻率的成功經驗。
論文寫在大地上、成果留在農民家。多年來,省農科院一直堅持科技創新和服務“三農”并重,在全省范圍內開展了多形式的科技合作共建,包括院縣共建、院村共建、院企共建、“三區人才”“科技特派員”及扶貧任務等,以科技助力農業產業發展,以產業推動脫貧攻堅,先后派出科技特派員4100余人次,并通過鮮明的應用導向和準確的實踐定位,走出了以科技進步推動龍江農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廣闊天地。其中,“院縣共建”模式被作為十大農技推廣新模式之一在全國推廣,并連續兩年寫入相關文件。2019年全國科技特派員表彰大會上,省農科院作為全省優秀組織實施單位受到表彰;2020年被評為了黑龍江省事業單位脫貧攻堅專項獎勵記大功集體。
近年來,省農科院還啟動了“1+10+100”科技支撐鄉村振興工程,即共建1個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富錦市);打造海倫、虎林等10個黑龍江省現代農業先行縣;科技支撐100個一村一品鄉村振興示范村建設。為了實現“產業科技化、人才專業化、生態綠色化”的總體建設目標,省農科院在富錦縣組建了8支協同攻關隊伍,在專用優質品種、黑土保護、果蔬栽培、畜牧發展、農產品加工、智慧農業、農技應用、人才培養等方面開展協同攻關。專家們帶品種、帶技術、帶項目、帶成果、帶專家、帶團隊、帶信息、帶企業,為富錦市農業發展補短板、強弱項。力爭通過政府引導、科技助力、農企及大戶等社會力量廣泛參與,解決一批技術難題、建設一批展示基地、建立一批智慧農業試驗區、建成一批技術服務平臺、扶持一批新型經營主體、打造一批宜居鄉村、培養一批科技創業人才,探索適合黑龍江省科技助力鄉村振興發展的“1+1+N”新模式。
挺進“三農”主戰場,不僅需要面對面、手把手的指導農民,在疫情期間,還要讓農技專家們可以“屏對屏”“線連線”“心連心”,真正打造“接地氣”“會上線”的科技服務。2020年初,省農科院在疫情防控與科技備春耕上同步著手,想在前、做在前,積極謀劃,多渠道開辟“屏上”“線上”科技備春耕行動,通過與省電視臺合辦《科技助農在線幫》欄目并同步在網絡平臺直播的方式,有效破解了疫情期間專家下不去、農民培訓難的問題。播出的180期節目,吸引了超8000萬人次觀看。
同時,省農科院還通過組織科技人員編輯制作了一系列科普動漫片,讓農民可以隨時隨地“娛樂”的學習農業科學知識,并獲得了10余項國家及各級科普獎勵;開創直播間、公眾號、微信群等不同類型技術服務窗口近200個,讓23萬余人次的農民和農場職工學習到了最新的農業知識。
筑巢引鳳
以高水平匯聚人才蓄水池
為了能夠蓄好人才這池水,省農科院從項目、資金、平臺等方面不斷輸出“紅利”,在優化人才政策環境、拓展人才發展空間、搭建人才成長舞臺上綜合“發力”,營造“近悅遠來”人才生態,讓省農科院真正成為優秀人才向往之地、集聚之地。針對高層次人才用好留住問題,省農科院還研究制定了《省農科院“農科英才計劃”高層次人才支持辦法》,設立“首席科學家”“專項首席科學家”“農科英才”“農科青年英才”和“區域農科青年英才”5個類別的高層次人才體系,對入選的高層次人才給予人才待遇;針對中青年科研工作者缺乏經驗和項目等問題,每年都會撥出數百萬元的院青年基金和杰出人才基金,為35歲以下的年輕科研人員提供立項支持,讓他們擁有領銜當“主角”的機會。
今日的省農科院,立足新起點,瞄準新目標,圍繞黑龍江省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大局,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和成果導向,面向市場明確科研發展定位和重點研究方向,提升創新發展能力,以思想之“變”引領行動之“變”,以行動之“變”撬動發展之“變”,為推動黑龍江省現代農業和生態保護建設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