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肆虐,3月23日,畢馬威發布報告《新冠肺炎疫情如何影響世界經濟》指出,疫情或推動世界產業鏈智能化升級重構。
世界電子產業鏈、機械和設備產業鏈會受到什么影響?受疫情壓抑的產能如何影響區域經濟?全球產業升級將呈現怎樣的發展趨勢?科技日報記者就此采訪了金融界資深專家孫滌。
疫情持續時長將決定全球電子供應鏈狀況
孫滌結合報告指出,中國、美國、德國以及韓國等經濟體占全球電子產業貿易總量的54%。從全球產業鏈的角度來看,以中國為主體的東亞地區是世界電子產業鏈的核心,全球主要產業國從中國進口相關產品及零部件的占比均高于20%,韓國從中國進口相關零部件的比例將近40%。
作為歐洲地區產業鏈的中樞,德國電子產品和零部件主要也是從中國進口。美國從亞洲國家進口電子產品和零配件比重高達65%,其中中國為42%,而墨西哥、加拿大供給占比僅為20%。
整體來看,東亞地區各國針對疫情所采取的管控措施,以及疫情的持續時長,將決定全球電子供應鏈的發展。目前中國境內疫情已趨于結束,韓國疫情已得到控制,正在穩步下降。日本、馬來西亞、越南等地疫情發展較為平緩,該產業上游零部件供應端或將保持穩定。微軟、蘋果等公司關閉全球零售店鋪主要出于疫情防控舉措,而非電子產業鏈產品供應不足所導致。隨著相關企業的復工復產,中國電子零部件的輸出對全球電子產業鏈的短暫負面影響亦將逐步消退。
嚴格疫情管控和需求下降或壓抑現有制造業產能
報告指出,中國、美國、德國、日本及英國占全球機械和設備行業貿易總量的45%。該行業產業鏈呈現出明顯的區域特征,東亞、北美以及西歐地區分別以中國、美國、德國為中樞,鏈接全球產業鏈的制造業產能,逐步傳導至相關區域產業鏈上的其他國家和生產廠商。
在東亞地區,中國在機械與設備產業鏈上下游與日本以及其他東亞國家保持緊密聯系,零部件的主要供應商來自于日本、韓國,而產品的主要輸出國為美國、德國等全球其他區域產業鏈中樞,為其提供高端制造業所需要的零部件和產能設備。日本則更加側重該產業在東亞地區的出口,主要為相關國家提供加工貿易生產所需要的機械設備,產業鏈受地域因素影響較大。
相比歐洲和東亞地區產業鏈中樞強調的區域化供給,以美國為產業鏈中樞的北美地區,在機械設備產品和零部件的供給上,更加依賴全球供應商,中國、墨西哥、日本、德國均為其提供一定規模的產能設備。而美國大部分機械產成品則主要用于自身高端制造業的發展,并銷往北美地區,墨西哥和加拿大兩個國家占其出口比例的40%。
綜合來看,機械和設備產業鏈主要受中國、美國、德國疫情發展的影響,一旦這些國家在機械的供應上出現困難,則可能會導致全球制造業生產出現停滯。另一方面,各個地區疫情發展態勢亦將左右其所在區域制造業的生產經營狀況,嚴格的疫情管控措施和終端需求下降將導致現有的制造業產能無法充分發揮,但這也表明各個國家補充設備產能的需求也會相對下降,進而給機械設備的供應商復產復工提供一定的修復空間。
孫滌最后分析,“由于疫情管控措施的實行,各區域產業鏈中樞國家所受到的全球供應鏈的負面影響會逐步傳導到產業鏈上的其他國家,造成供應鏈中斷。長期來看,這又可能倒逼全球產業鏈智能化升級和重構,提高產業鏈應對突發情況的彈性和速度。產業鏈供應商布局也可能變得更加多元化,以降低風險和對特定供應商的依賴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