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生產率持續提升,以占全國約1.3%的土地、2.9%的能源消費,創造了占全國約4.3%的經濟總量;全省單位GDP能耗強度僅為全國的三分之二;全省清潔能源裝機比重高于全國平均水平6個百分點……
黨的十八大以來,福建先后成為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全國首個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綠色發展動力強勁。此外,福建還是全國唯一的水、大氣、生態環境保持全優,同時全省所有地級市人均GDP均超過全國平均水平的省份。
綠色轉型,為傳統產業增添發展動能——
一手做“減法”,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盲目發展;一手做“加法”,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下轉第四版) (上接第一版)
十年來,我省堅持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做好重點領域節能降碳改造升級工作,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盲目發展,全省單位GDP能耗下降了30.8%,能耗強度僅為全國的三分之二;以部分高于國家評價標準的指標推進綠色工廠創建,目前已建設114家國家級綠色工廠、5個綠色園區、184項綠色設計產品、16家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
2021年,我省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26.4%,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約為21.5%,推動經濟社會在綠色轉型中實現更大發展。
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加快建立健全——
十年來,我省非化石能源快速增長,清潔能源產業發展迅速,裝機比重達58%,居全國前列;“電動福建”跑出加速度,截至2022年7月,累計推廣應用新能源汽車實車29.75萬輛,折合新能源汽車標準車53.26萬輛;全省4個產業園入列國家級循環化改造園區、“城市礦產”示范基地,漳州金峰經濟開發區、漳州市陸海環保產業開發有限公司列入國家大宗固體廢棄物資源循環利用示范基地。
綠色經濟,正成為福建的經濟新增長極——
創新開展具有山海特色的生態產品市場化改革試點,“武夷山水”“紅古田”等生態產品區域公用品牌不斷打響,壽寧下黨“下鄉的味道”品牌銷售額已達4600萬元;率先探索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和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率先出臺陸海統籌、適用全省的生態產品總值核算技術指南……八閩大地上,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不斷創新。
推廣三明、武平林改經驗,我省率先開展重點生態區位商品林贖買等改革試點,實現“社會得綠、林農得利”雙贏;率先推行排污權、碳排放權、用能權等資源環境權益交易制度,創新污染第三方治理、合同環境服務等市場化治理模式;探索綠色金融創新,推出“林票”制度,推廣“閩林通”系列普惠林業金融產品,開發“福林貸”“惠林卡”等產品,為林業發展提供金融支持。2019年以來,全省共發放“閩林通”系列貸款106億元,受益農戶9.26萬戶。
“雙碳”引路,發展底色更綠更亮——
碳達峰、碳中和被納入生態省建設布局,我省深入實施綠色產業指導目錄,設立綠色產業發展基金;福建碳市場建設不斷深化,順利運行5個履約周期,履約率保持100%,截至2022年6月底,累計成交碳排放權產品3516.33萬噸,成交金額逾9億元;同時積極參與全國碳市場聯建,林業碳票、政策性林業碳匯指數保險、“碳匯貸”……一系列綠色金融產品走在全國前列,林業碳匯成交量和成交額均居全國首位。
來自省發改委的數據顯示,今年1—7月,全省規上工業在增加值增長5.7%的同時,單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4.63%。以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為主線,繼續當好綠色發展的“優等生”,福建步履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