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充分發揮6·18產學研創新平臺優勢,緊扣“綠色”和“創新”主題,堅持創新驅動,突出項目與資本對接、引資與引智結合,助力綠色發展,加快轉型升級。近三屆“6?18”,全市共對接科技成果項目3227項,總投資409.17億元,創造連續六屆項目對接總數全省第一的佳績。福建巨電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單體大容量固態聚合物動力鋰離子電池、南平工業園百億三元低碳循環經濟示范園、武夷新區浪潮南平市云計算中心等一批符合綠色發展理念的大項目、好項目借助6·18紛紛落地。
一、精準對接,推動綠色產業發展。
突出項目對接實效,充分借力6·18平臺優勢,緊扣綠色產業發展,加強項目、資本、技術、人才等對接合作。
一是突出引資。通過一把手招商、產業鏈招商、專業化招商、以商招商、展會招商等方式,從最具基礎的現代農業、旅游產業、竹產業、生物產業等綠色產業入手,先后舉辦了綠色農業項目資本對接會、旅游項目資本專場會、軍民融合生物產業產學研對接會等綠色發展創新系列專場對接會,共對接項目155個,總投資445.8億元,已開、竣工93項。如借助閩產道地藥材專場對接會,光澤承天集團與中國中藥控股有限公司簽定合作協議,年產500噸的配方顆粒提取制劑車間及中藥智能配送中心項目已開工建設,建成后每年可加工中藥材3萬噸,年產值可達5億元以上。
二是突出引技。圍繞技術需求提供項目成果,邀請中國工程院、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中國竹產業協會、浙江大學、廈門大學、浙江農林大學、省農科院、福建農林大學等科研院所高層次專家,近三屆6·18共為企業解決900余項技術難題。同時,推出一批具有國家發明專利、國內領先水平的項目成果。如,高端智能室溫蔬菜生產系統,與傳統農業對比,可節約化肥80%以上、節約用水80%以上,且沒有農業面源污染;生態茶園增效提質與名優茶加工技術,集成了化學農藥使用安全性、生物防治、病蟲害防治等關鍵技術;“無醛膠黏劑”技術,攻克了竹家具產品釋放甲醛的技術難關,填補了國內技術空白。
三是突出引智。廣聚八方資源,廣泛借勢借力,出臺《關于加強南平市人才工作的十條措施》及《南平市重點產業人才引進培育實施辦法》和配套文件,激勵各類人才向企業聚集。每年投入2億元人才經費,并保持年10%的增長,并實施重點企業人才券制度,對符合條件的企業可連續3年每年發放最高500萬元人才券,對行業領軍人才帶團隊、帶技術、帶項目到南平創辦企業,最高給予500萬元初創扶持,并給予創業場所租金補貼。
二、精心謀劃,推動協同創新發展。
圍繞推進創新驅動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在搭建平臺、促進創新、塑造品牌等方面下功夫,增強協同創新發展的新動能。
一是搭平臺。因勢利導,因地制宜,用好高校、院所等資源,謀劃組建了協同創新院竹產業(建甌)分院、茶產業分院、氟新材料產業技術分院等,為企業、科研院所搭建產學研用合作平臺。如邵武市與武夷學院合作設立含氟新材料研究所,每年安排500萬元作為含氟新材料研究所專項研究經費,加強與福州大學、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浙江化工研究院等機構的交流合作,全面開展氟化工技術研發,加快項目孵化、科研成果轉化等。
二是促創新。與省科協簽訂《關于實施創新驅動工程合作框架協議》,通過共建院士專家工作站、學會服務站等形式,發揮院士、專家在推動綠色發展、創新發展中的智力支持作用,加強在基礎研究、產業前瞻和關鍵共性技術攻關、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研發合作。同時,建成一批技術創新研發平臺,目前全市擁有3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流動站)、2個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16個省級院士專家工作站;2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18個省級企業技術中心;省級科技型企業241家,科技型中小企業72家;創新型(試點)企業43家,高新技術企業44家。
三是塑品牌。深化與中國品牌建設促進會對接合作,參與發起設立“中國品牌發展基金”,推動建設品牌交易平臺;與省品牌建設促進會簽訂《關于共同打造“武夷”品牌戰略合作協議》,實施“武夷”品牌建設工程,健全產品質量安全動態監管體系,加強檢驗檢測技術機構建設,加快建立一套完善的品牌培育、發展和保護體系,進一步打響武夷巖茶、武夷旅游、武夷食品等武夷品牌。同時,設立“武夷山水”品牌建設專項基金,每年安排不少于1000萬元,用于“武夷山水”品牌策劃、宣傳及市場營銷、日常監管檢測、配套設施投入、培訓和服務。
三、精細服務,推動高質高效發展。
堅持問題導向,強化機制推動,落實要素保障,認真做好6·18項目落地服務工作。
一是提供“保姆式”服務。針對項目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加大財政、金融、營銷等支持力度,如對在福建省證監局完成上市報備并進入輔導期的企業,獎勵100萬元;鼓勵企業直接融資,給予3年以內貼息,每年貼息達100萬元。同時,設立3億元的“南平市綠色產業發展資金”,并保持每年一定幅度增長;在已設立100億產業基金、50億股權投資基金、10億PPP引導基金的基礎上,2025年前再新成立規模200億元的政府投資基金,重點支持綠色產業發展。
二是提供“跟蹤式”服務。建立快速快辦協調聯席會議制度和6·18工作聯絡群,對有關問題進行清單管理,逐個對賬銷號。認真梳理對接的項目成果,納入“百日攻堅”重點內容和“五個一批”項目管理,逐一明確責任單位、責任人和時間表,實行“一月一調度、一季一協調”,加強跟蹤服務,及時協調解決項目成果轉化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推動項目盡快轉化、盡快落地、盡快開工。
三是提供“一站式”服務。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簡政放權,轉變政府職能,建立健全首問責任制、提速辦結制、日清周結制等制度,最大限度地為企業精簡審批環節,縮短審批時限。推行網上審批,實現審批服務“網上直辦、就近可辦、全程通辦、異地能辦”。目前,投資項目審批流程由申請人原來至少要到9個窗口跑24趟,壓縮到1個窗口跑8趟;企業設立登記由申請人到2個窗口跑6趟,壓縮到1個窗口跑2趟,減少群眾跑腿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