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項目是利用有毒物質污染應激下魚類、甲殼類等生物體的死亡、行為響應和生理生化改變來識別污染水體的毒性,采用改性硅藻土、KZTS-NS等新材料和新工藝對水體中有毒污染進行深度去除。能夠對復合污染和未知污染物快速響應,實現預警,能夠實現已知有毒污染物的低成本快速監測,實現在位、在線和實時的監測與預警,是用“毒性”代替“毒物”預警監測的最佳解決方案;能夠實現對氮、磷、COD等常規污染物和重金屬、抗生素、農藥等有毒污染物的高效去除,實現有毒物質和毒性同時消減,并達標與安全排放,契合國家新時期下的生態環境保護政策與管理需求。
研發團隊由閩江學院海洋研究院、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和天津大學等共同研發。研發團隊已申請專利10余項,參與編制行業標準6項,4項關鍵技術得到具體應用。
技術的應用領域包括工業污水、養殖尾水、水源地和流域水環境等監測預警、治理和生態修復效果評估等。
目前對接與轉化情況:(1)毒性預警監測技術已應用于全國入海排污口污水綜合毒性監測與評價,目前正與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開展技術合作;(2)污染水體治理技術正與福建沃土環保集團有限公司、多家鰻魚養殖企業等開展技術對接與合作。
預期市場前景與效益:本項目研究成果能夠為我省環境污染(海洋為主)的控制與生態治理提供技術支持與產業支撐。
在技術層面上有著較強的創新性,在研究過程中可以將其推廣到養殖尾水治理、水源地、近岸海域、流域水環境修復等領域,具有很好的應用前景和市場競爭力。
期望合作方:(如某領域的行業企業或科研院所、地方政府等):
生態環境保護領域的高新企業,各地生態環境、海洋與漁業等相關部門。
評論
全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