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目前IMO提出的日益嚴格的船舶生活污水處理標準,研發出A-O膜生物法,聯合電絮凝、過濾、紫外等物化方法的處理裝置。具有出水水質好、體積小、抗沖擊負荷能力強、自動化程度高、尤其具備脫氮除磷效果好的突出優點。規劃進一步與大型企業開展聯合申報課題、開發應用產品等密切合作,促進該新技術的產業規模化應用,固定行業領先地位。
具體上,搭建出新型船舶生活污水處理裝置總容積約1.8m3,有效容積1m3,設計處理量為2100L/d(相當于30人每天產生的黑水量)。與同類型裝置相比,該裝置具有體積小、抗沖擊負荷能力強、自動化程度高等突出優點。在實際運行過程中,處理量達到5000L/d(相當于70人每天產生的黑水量)時,該裝置仍然能夠達標排放。
該新型裝置對船舶生活污水中有機污染物具有高效處理效果。當考察該裝置對COD的處理效果時,當進水COD濃度由通常的300mg/L增加到1000mg/L以上時,系統出水COD始終保持在100mg/L以下,完全滿足IMO排放標準。
另一方面,該新型船舶生活污水處理裝置具有良好的脫氮除磷效果,其主體——多級環流膜生物反應器的獨特運行模式使之對總氮具有較好處理能力。裝置中的除磷吸附柱對船舶生活污水中的磷具有良好去除效果,可以達到IMO新標準對總氮和總磷的處理要求(出水總氮小于20mg/L或去除率大于70%,以及出水總磷小于1mg/L或去除率大于80%)。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支持下,我們利用先進分子生態學技術對裝置內的功能微生物進行了機理研究。采用熒光原位雜交技術對裝置內進行有機物去除的β-變形菌、進行脫氮的氨氧化菌進行了定量分析。分析結果表明,隨著處理過程的延伸,β-亞綱變形菌增長較快,逐漸形成MBR反應器中優勢菌群,在COD去除率最大時β-亞綱變形菌豐度達到峰值。這與裝置對進水COD的較好去除效果相對應。另一方面,微生物群落中氨氧化細菌豐度較高,平均約占總菌的11.6%,占β亞綱變形菌的72.6%,從機理上解釋了裝置的良好脫氮效果。
項目成熟情況
技術成熟,已有產品應用。
應用范圍
海洋工程、船舶工程等領域。
評論
全部評論